填补规则漏洞
莫让好人吃亏
本报评论员 高路
据潇湘晨报报道,长沙山与墅小区地下车库内,业主刘女士的车位被邻居霸停数月。当她要求对方挪车时,反被索要购买车位的合同。刘女士找物业、报警,想了很多办法,依然没能要回车位,无奈找人在自家车位周边焊上了铁栏杆。
车位被占,没听到对方的道歉,反被索要购买车位的合同,刘女士的遭遇让人啼笑皆非。而反观霸停者,淡定从容,拒绝道歉拒绝挪车的强硬态度刺痛了社会。
这件事从法律上看没什么争议。业主购买了车位,就享有车位的独占权,可以依法处置自己的权益,其他人不得侵犯,占用就涉嫌侵权,可以提起民事诉讼。
可是落在现实,就不是那么容易了,怎么让车子尽快开走,怎么要回车位,让刘女士一筹莫展。刘女士不是没有过用文明的方式与对方沟通,但一一失败,此后这件小事从争执发展到报警、锁车直至刘女士愤而焊上铁栏杆。占位者只用一招置之不理,就将业主打得体无完肤。
事后刘女士的确可以提起诉讼,可是眼前自家的车子得去哪里停?就算打赢了官司,得到的赔偿能不能弥补几个月停车不便,都很难说。若是自家车位被占了几小时、几天,更是不会去打官司。显然,法律维权在这种小事上难以及时到位。
正是因为维权难、侵权成本低,许多停车位纠纷的矛盾不断升级,闹得鸡飞狗跳,甚至发展到采取砸车、放气、划车等过激手段。在福州,一男子车位被占,车主拒绝移车,男子一气之下雇了辆叉车直接将占车位的车子扔进了河里。
从这些事件中可以看出两个错位:一、角色的错位,占车位的人咄咄逼人,被占的人忍心吞声;二、态度错位,占车位的人不急,被占的人心急。
不难理解业主从一开始的心平气和到后来的愤怒乃至鱼死网破。守法者吃亏和隐忍,只能换来违法者的变本加厉。但如果最后要靠鱼死网破来解决问题,那一定是规则出了问题。
刘女士的经历是值得好好剖析的一个样本。维权到底卡在了哪里?谁来帮助业主维权?需不需要出台有针对性的处理规则,比如拖车、处罚?相关职能部门该扮演好什么样的角色,起到什么样的作用?这些问题都该有清晰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