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救人放弃登顶,是真英雄
特约评论员 伍里川
5月18日,湖南登山队在攀登珠峰时,领队范江涛、队员谢如祥在海拔8450米处发现一名遇险女性登山者。在尚有体力冲击顶峰的情况下,范江涛与谢如祥放弃了登顶计划,经过数小时协同作战,最终成功拯救了这名女性登山者。
在湖南登山队凯旋归来的消息中,这条救人故事闪烁着别样的光。湖南省体育总会在贺信中称赞两位救人者“把人民生命安全放在首位的高大情怀”,众多网友也为他们点赞。
范江涛和谢如祥的行为之所以感人,在于他们超越了“是登顶还是救人”的两难,从人性的立场作出了选择。这实属不易。登顶珠峰是登山者的极致目标,甚至是一生的荣光,他们为此进行了艰苦的准备,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成本。在顶峰近在咫尺的情况下放弃梦想,这是可以想见的残酷。
有人说,在海拔8000米以上,无法施以援手是正常且可以理解的。登顶珠峰之途,气候和环境恶劣,人体负重前行艰险异常,体力和氧气能自给已不容易,并非所有人都有救援能力。正如有网友透露,当时,前述遇险女性登山者的领队已经对她放弃了救援。
这些前提,更凸显了范谢二人伸出援手的崇高境界。我们不能要求一个人没有余力也必须救人,但如果有能力救人,那么救援就是一种无可摇摆的必要。事实上,那天,还有其他两名登山者被救出,被带到安全地带。这也说明,救援意识仍据主流。
在登山者面前,实际上有两座高峰要登。一是山的顶峰,二是人性的顶峰。山的顶峰要登,人性的顶峰也要登。当一个登山者上到“最高处”,却留下“见死不救”的遗憾时,这种体验是不完美的。而如果为了救人而搁置登顶计划,虽然心有不甘,但这种经验一定充满了激越的获得感。在“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的传统文化语境中,这种获得感可能并不亚于登顶的狂喜。
从这个意义上而言,未能登顶而返回的两位救人者,并没有“登顶”失败,他们成功地成为人们眼中的英雄。他们对生命的敬畏和体恤感染了更多的人,“珠穆朗玛峰情怀”也被打上了一道光环。
值得提醒的是,有报道说,当前,登顶珠峰成为一种热潮,以至于过度商业化。只要钱到位,甚至可以被抬着登顶。理性来看,攀登雪山是个极限运动,对个体的素养考验甚大,绝非人人都可为。近年来多人殒命途中的事实说明,登雪山的喧嚣背后,可能暗藏着种种危机。拂去山峦令人迷恋的烟云,我们仍然应该建立和保持一种正确的评估机制,使得那些无谓的冒险冲动被理性阻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