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家上榜杭州米其林的餐厅,9家是面馆
杭州人究竟有多爱吃面
本报记者 潘骏
51家上榜杭州米其林的餐厅,9家是面馆
杭州人究竟有多爱吃面
本报记者 潘骏
上周,杭州米其林指南榜单出炉,51家上榜餐厅中,包括6家一星、12家必比登推介,还有33家入选。吃货们仔细端详这份榜单,发现上榜的51家餐厅中,面馆就占了9家,一度被认为最有可能冲米其林杭州指南二星的金沙厅,在点评App上的网友推荐菜TOP10中,黄鱼煨面和片儿川也占去了两席。
杭州人为什么那么爱吃面?
杭州人吃面基因
最开始来自北方
说到吃面,每个本塘杭州人多多少少有点发言权。杭州人的“吃面基因”,最开始来自北方。
自古以来,作为“鱼米之乡”的浙江就不是产麦区。然而随着晋代、宋代,大批北方士族南渡,“面条帝国”的疆界也逐渐扩张,尤其是南宋迁都临安之后,来自中原的达官显贵们回不了老家,只得令厨子做些家乡饮食一解乡情。面条作为北方人的主食,开始占据了杭州人餐桌上的大头。
南宋吴自牧《梦粱录》卷十六的《面食店》,记录了当时杭州丰富的面食品类:猪羊盦生面、丝鸡面、三鲜面、鱼桐皮面、盐煎面、笋泼肉面、炒鸡面、大面、子料浇虾面、汁米子、诸色造羹、糊羹、三鲜棋子、虾棋子、虾鱼棋子、丝鸡棋子、七宝棋子、隆兴淳面、银丝冷淘、笋燥齑淘、丝鸡淘、耍鱼面……
现在打开点评App,如果定位杭州,搜索“面”,能出来4万多个结果。在杭州,几乎找不到一条没有面馆的街。
不过杭州的面条总被吐槽,有股碱味,味同嚼蜡、“机打莫得灵魂”,入口还带些还未熟透的“面粉气”。但是杭州面馆对此倒是从不介意,本地人的爱已足够深沉。
“面要生笼点”。听到这句话,你就会知道,点面的肯定是个“老道儿”。杭州的面条大多是机器碱面,内芯稍夹生,口感爽健有筋骨。
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是南北方小麦品质的不同。北方气候干燥、日照时间长,小麦生长时可以充分积累蛋白质,拥有更好的韧性。南方气候湿润,多阴雨,小麦中的蛋白含量要低上许多,做出的面条弹性相应地变弱。因此,南方人制面条会加碱,盐是骨头碱是筋,碱可以使面团变硬,弹性增强。
拌川和片儿川
杭州面的灵魂代表
杭州本地产最著名的两种面:拌川和片儿川,一个吃浇头一个吃汤底。
杭州做这两款面出名的面馆太多了,每个老杭州都有自己心中的偏爱。
片儿川,配料灵感来源苏东坡在杭州做地方官时所写的“无肉令人瘦,无笋令人俗”。它以新鲜腿肉、时鲜竹笋、绿嫩雪菜作为原料,上餐时肉红、笋白、菜绿,色泽分明。它的灵魂就是一个“鲜”。
杭州的奎元馆一直有“江南面王“的称号,此次也上了杭州米其林指南榜单,他家就是一直沿用最传统的“坐面”工艺,用手工捍上劲后,还得垫上一根碗口粗、九尺长的竹杠,再用人工坐研半个小时左右,每30斤面粉打成8尺宽、7尺长的面皮,可切成3份左右的面条。
不少外地人对拌川存在一些误解,曾有一位短视频博主在发布的探店短视频中说,杭州的拌川就是拌面。
其实拌面和拌川是两种面。同样入选杭州米其林指南榜单的方老大面馆主理人方榕汉告诉记者,杭州人所说的拌面可以等同于小吃店里的“葱油拌面”。葱油拌面最简单的做法就是,碱面煮熟,加葱花 、酱油、猪油或者香油,拌在一起。
而拌川的做法则稍微复杂一点,拌川其实应该叫拌汆。做拌川都是两个灶头一齐开火的,一锅面汆水,一锅炒浇头。肉丝拌川是基本款,里面配料要放韭黄肉丝豆腐干。面汆熟后与浇头一起搅拌。搅拌均匀即可出锅。拌川与炒面最大的区别是,拌川是半干半湿,太干的话就是炒面了,而太湿则不如吃拌面或者汤面,所以要炒出一碗合格的拌川是非常考验厨师功力的。
拌川中的灵魂是“韭黄”,一是增香,二是调节湿度。正宗的杭州肉丝拌川只放韭黄肉丝豆腐干,改良后的拌川会加入豆芽,使得整碗面更加爽口。一般点拌川还会配碗倒笃菜汤,搭配拌川解咸解腻。
杭州人爱吃拌川,因为拌川不像炒面那样干,却因遭受过热油的锤炼,比一般冷面、拌面多了几分烟火的香味。
杭州是个包容的城市,杭州人的口味也包容四方。现在城里也开出了不少其他地方的特色面馆,生意都不错。杭州本地的面条也在不断改良,比如酸甜口味的面(以前是没有的),像茄汁拌川,已经成了很多本地小面馆的招牌,被越来越多的本地人喜欢;还有麻辣口味的,像泡椒牛蛙拌川,大家也能接受。还有,像现在很多店都在用高汤下面,有些店会把拌川当炒面一样炒得很干很有锅气,这也是一种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