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开透明
才能平息质疑
本报评论员 陈江
一个鸭脖,居然搅得网上沸沸扬扬。近日,江西某职院学生在食堂就餐时,发现饭菜里有异物疑似“老鼠头”,随即将视频发布网上,引发广泛关注和热议。随后,学院官微发布通报称,饭菜中的“异物”确认为鸭脖,学生也随后发布视频进行澄清。
舆论由此引爆。网友们开始了造词游戏,调侃说,古有“指鹿为马”,今有“指鼠为鸭”。随后,南昌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开始介入,经过工作人员核实,确实是鸭脖。
看来这是一场误会,“像”和“是”终究不是一回事。至此,相关各方都已经作出回应,异物到底是老鼠头还是鸭脖,也见了分晓。然而,大众的不满和怀疑并未完全平息。网上围绕此事的遣词造句,从“指鼠为鸭”直接衍生为一个古怪的新词:鼠鼠鸭。
各方都证实是鸭脖,为何仍有大量网友不相信?首先,校方在这个事情上没有寻求正常的解决之道。学生说是“老鼠头”,学校应该先固定证据,找第三方调查公布结论,才能让人心服口服。可学校为了尽快平息舆论,自己先通报得出结果,还拉着当事学生一起表态,这就把整个事情的顺序搞反了。自己先有了结论,再去送检,在这样的情况下得出的结论,难免不令人生疑。
其次,食物中出现的异物到底是“老鼠头”还是鸭脖或者其他,其实鉴别并不是一件难事。面对学生的质疑和网络上的声音,学校应该抱着公开透明的态度来处理。把整个操作过程展示给大家看,并提供完整的证据链条。同时邀请学生代表参与其中。这样才能有效回应质疑。
再者,网友们查询资料发现,该校不是第一次出现“老鼠事件”。早在2021年,学校食堂清洁间曾因出现过老鼠,被相关市场监管部门联合执法。当时学校的表态和处置方式曾经引发不满。因此,网友对同类事件相当敏感,认为学校此次辟谣就是在打马虎眼,缺乏相当的可信度。
说到底,这是公众对食品安全高度关注和敏感。在当下,信息的真实性和可信度,已经日益凸显为重要问题。公众固然需要保持理性和客观,但事关舌尖上的安全,没有展示调查过程,也没有出具权威报告,确实很难让人相信单方的说法。至此,明白了舆论因何发酵,还请理解公众对一个鸭脖的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