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晚报 数字报纸


a0003版:潮新闻·读城记

打造一道“让你我暂时慢下来”的风景
杭州已布局200多个常态化街头文艺演出点

西湖边街头艺人将“持证上岗”

位于湖滨步行街北段的街头演艺舞台
“怡枫国乐团”在鼓楼小广场演出
黄可儿(左)教观众玩节奏沙球

  纽约的地铁站,巴黎歌剧院门外,巴塞罗那“流浪者大街”……如果你曾去过这些地方,一定遇到过那些街头艺人。他们或唱或跳或演奏乐器,有的还会装扮成雕塑,带来惊吓或惊喜。

  从去年开始,杭州也多了不少这样的地方。比如湖滨步行街就搭建起了一个小小的“舞台”,让街头艺人有了固定演出的场所,市民游客驻足就能欣赏一场表演,在快节奏的都市里,打造一道能让人暂时慢下来的风景。

  惊喜不止在西湖边。

  近一年来,在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推动下,“文艺赋美”工程在全省11个设区市进行,城市街头、社区公园、乡村老街,都能观赏到一场场街头演艺。据统计,今年1-5月,全省共开展街头演艺近25000场,参与演出的文艺志愿者已有60000余人。

  作为“文艺赋美”的试点城市,杭州目前已布局200多个常态化街头文艺演出点。本报记者从杭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了解到,预计今年下半年,杭州还将启动为演出质量较高、较活跃的街头艺人颁发演出证的工作。

有序管理街头文艺演出

杭州鼓励艺人“持证上岗”

  “杭州街声团”主理人王添航记得,他是从2020年冬天的一个晚上在萧山旺角广场开始街头表演的。王添航喜欢唱歌,大学时参加过比赛,工作后也去过餐吧驻唱,最喜欢的还是街头表演时的那种“互动感”,一次在城市阳台唱歌,有个小女孩上前来跟着音乐节奏一起跳舞,“她好开心,跳了好一会儿。”

  王添航和搭档汪洋成立了“街声兄弟”组合,在城市阳台、钱江世纪城公园等多个公众场所,都留下过表演的身影。目前“街声兄弟”已有20多个粉丝群,上千人持续关注他们的演出。“街声兄弟”也从两人组合扩大到一个团队——杭州街声团,目前已有20位固定演出人员,全部都是95后,超过一半是全职。

  即便很受欢迎,在街头唱歌还是有不顺利的时候,其中最担心的是看到城管等执法人员。“有一次我们和几个做市集的朋友一起去啦喜街,他们摆摊,我们唱歌。可能是因为有人举报,我们那天晚上被执法人员赶了四次。”

  对于城市管理者来说,街头演出应该规范有序。

  杭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文艺赋美”工程,一定层面上正是为了解决这样的问题。

  有序管理街头文艺演出,能够推动街头艺术健康发展。固定点位,按流程报备,安保人员的参与,能让街头艺人有更好的表演环境。“至少我们现在不用再和别人抢地盘,也不用再担心被赶来赶去了。”王添航说。

  对演出质量的把关也很重要。在面向社会召集街头艺人时,杭州市演艺业协会建立了街头艺术专业委员会和艺人评委会。“每个报名参与街头演出的艺人,都需要提供影音资料,进行初步筛选,后续还要对这些艺人进行线下培训,演出需遵循的法律法规、如何编排演出内容等‘岗前培训’,很有必要。”杭州市演艺协会相关负责人说。

  据悉,目前杭州为街头艺人们颁发的是“文艺志愿者”电子证书。杭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杭州将制定出台街头艺人管理的相关细则,率先对一批街头艺人发证,鼓励他们“持证上岗”。

与观众互动交流

拉近高雅艺术与每一个人的距离

  和“杭州街声团”不同,“怡枫国乐团”的演出,平时在音乐厅、大剧院里才会看到。

  在杭州最具烟火气的旅游街区——清河坊的鼓楼小广场上,9位女性民乐手身着红色演出服,排成弧形队列。指挥抬手轻轻一点,筝弦先动,《我们亚洲》的曲调响起,坐在台阶上的观众轻声哼唱。古筝、扬琴、琵琶、二胡、竹笛……民族乐器悠扬婉转的独特气韵,和清河坊古色古香的街景相互融合,让人仿佛穿越回南宋古都。

  “怡枫国乐团”是一个自发组织的乐团,10位成员均毕业于音乐学院,人均学习民乐20年,有的曾是专业院团的乐手,有的还是音乐老师。

  他们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街头艺人,但也被街头演出的形式深深吸引。“在街头,我们能让更多的人听到民乐、了解民乐、爱上民乐。”这些以前在音乐厅大舞台上表演的专业乐手们,在“文艺赋美”工程中有了完全不一样的演出体验。“去听音乐会的观众可能大多是民乐迷,但在街头演出中,短短半小时能让不少人对我手里的乐器产生兴趣,这是我最开心的事。”乐团竹笛演奏员汪威儿说。

  当天鼓楼小广场的演出结束后,就有一位00后观众拉住了乐团打击乐手黄可儿,想要试试她手中的节奏沙球,“这个的声音真好听呀。”

  黄可儿说,这样的情形几乎每场演出后都会出现,她很喜欢这样与观众交流的过程,这是在传统演出中不曾有过的体验。

  让文艺不限于剧场,不囿于围墙,拉近高雅艺术与每一个人的距离,也是浙江推动“文艺赋美”工程的初衷。

多变的街头演艺

为城市商业赋予新活力

  今年的杭州市两会上,政协委员陈月利提交了名为《关于建议尽快出台我市街头演艺规范管理办法,抢抓机遇赋能文旅消费新“蓝海”》的提案。

  “抢抓机遇”“文旅消费”这两个关键词,反映出了街头演艺另一层面的作用:带动经济。在“外摆经济”被重新提及的今天,街头演艺正以它多变的形式,为城市商业赋予新的活力。

  街头演艺带来的流量效应非常明显。据统计,在杭州武林路,“文艺赋美”演出期间,日均人流量增加50%,达到15万人。

  目前,杭州市中心多个商业区也“卷”起了街头演艺。湖滨步行街、武林银泰、国大城市广场、运河上街、杭州大厦501、滨江星光大道、新天地太阳剧场……纷纷加入了“文艺赋美”的固定演出点位,吸引客流成效明显。

  不过,街头演艺要持续下去,需要解决的问题还有很多。

  “随着‘文艺赋美’工程向纵深推进,势必吸引更多艺人参与。未来,演出点位会越来越多,这对演出管理、场地管理等提出更高的要求。”杭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相关负责人说,杭州已经在研究完善更为细致的街头演艺管理机制。

  比如,针对演出审批难、流程长的问题,杭州市城市管理局将商业外摆、户外促销、演艺等活动申请审核权限下放至县(市、区)城市管理部门,大大提高了审批效率。“现在演出人员只需在‘浙里文化圈’小程序预约场地,审批通过后,就能去演出了,整个流程只需要以前一半的时间。”一位经常参与“文艺赋美”工程的演出人员说。

  目前在“文艺赋美”工程中,街头艺人仍是以“文艺志愿者”的公益身份参与。未来,该如何规范街头艺人的打赏、薪酬制度,仍需探讨。


钱江晚报 潮新闻·读城记 a0003 西湖边街头艺人将“持证上岗” 2023-07-03 25925180 2 2023年07月03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