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区摆渡车
警惕逐利冲动
本报评论员 高路
暑假将至,夏季出游高峰也将到来。有媒体采访发现,一些景区游客中心的观光车、摆渡车不仅在规划设置上存在问题,而且收费也是套路满满。其中,不乏一些5A级知名景区。
可以说,从科学性的角度看,设立游客中心,让城市公交系统与游客中心联结,游客中心又通过观光车、摆渡车,与景区联结的一整套交通解决方案,具有一定的合理性。这对于提高景区接待能力,有效分流旅客,缓解景区交通压力,都有莫大好处。正因如此,游客中心迅速发展,逐渐成为不少景区的标配。
媒体曝光的观光车、摆渡车问题,主要体现在规划不科学以及定价过高上。有些游客中心距离景区太远,增加了时间成本,让游客两头排队,降低了旅游体验舒适度;有些摆渡车票价设定太高,基本上十公里以内的路程,票价都在二十元以上,来回就是四十元。还有一些景点单趟票价就达到了三四十甚至五十元,来回花费堪比门票。
不合理的设置以及不菲的花费,已经成为游客除门票以外的一项重要旅游支出,成了游客出行的一大痛点。显然,这么高的定价完全颠覆了观光车、摆渡车公益性的定位。游客自然会衡量其中的合理性,心生抱怨完全可以理解。
这些弊端,已经背离了设立游客中心摆渡车的初衷,需要作出调整。当务之急是把价格降下来。市场监管部门应该对票价机制的合理性作出调查,规范企业的经营行为,回归规划设计的初衷,回归公益性的定位,不能让唯利是图的倾向成为主导。
另外,景点还应该为游客提供多种选择,除了观光车、摆渡车以外,能不能给步行骑行、公共交通或者自驾进入景区也留出通道。不能让摆渡车成为游客进入景区唯一的解决方案,这样的操作不免有垄断之嫌。
不合理摆渡车的现象背后,需要警惕的是一些景区逐利的冲动。通过设置观光车、摆渡车,人为地增设环节,为收费铺路,变相提高门票价格。
说到底,这还是回归如何正确对待旅游业的问题。门票经济只是旅游行业一个很浅层的开发,旅游是一个长产业链,值得长期经营、长线运营的产业,并不是某些地方某些人理解的一锤子买卖,杀鸡取卵要不得。管理者需要拿出勇气和定力发展旅游业,将目光放长远一点,少一点套路,多一点呵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