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舆论监督之声
回应文物的“历史哭声”
新闻回顾:近日,潮新闻客户端收到一则来自古建筑的“求救信”:近年来,作为省级文保单位的“道门进士第”(道门总兵府),因为缺乏修缮资金、疏于保护,出现房屋渗漏、倒塌的情况。
记者对道门进士第进行了实地走访:道门进士第由主体建筑、两侧附属建筑、青云楼三大部分组成,部分厢房存在损毁状况,青云楼内部坍塌严重。
对此,缙云县以及壶镇镇相关负责人表示,正在加紧制定二期修缮和保护的方案。
浙江省文物局最新回应称,接到群众反映后,就立即联系属地要求及时采取加固措施,并提交后续修缮计划,“当时他们就明确已经进入二期修缮工程的招投标程序,预计8月入场施工。后续也将持续关注道门进士第的修缮情况。”
中国青年报编委 曹林:
有人把文物被损坏之痛称为“来自历史的哭声”。我觉得很形象,文物里有历史的密码和传统的基因,我们不能没有根。文物是沉默的,它的毁坏和消逝也是悄无声息的,悄悄地在人们看不见的地方“抽泣”。
让人欣慰的是,媒体听到了“总兵府”抽泣的声音,看到了它发出的“求救信”,以报道之力引起多方注意。更欣慰的是,报道的效果也是立竿见影的,当地二期修缮工程预计8月入场,各方保护力量用行动擦去了“总兵府”的泪水。
我不太愿意把这次报道称为舆论监督,监督似乎带着某种“冲撞”,这更像是一种建设性的推进、协商式的解决。媒体通过“暴露问题”设置议题,将聚光灯打到这个被忽略的问题上,推动各部门第一时间作出回应。
如果这件事局限在行政系统内去解决,部门协调、责任划分、程序纠缠,节奏会相应变得有点慢。而媒体报道形成了一种“马上办”的时效力量。新闻是有时效的,新闻报道要解决的事也进入了这种“时效机制”,这种“时效机制”对行政机制形成了一种有效的补充。
以解决问题为导向,舆论监督、舆论推进式报道应多多益善,让更多沉默的声音被听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