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杭州准备花十年工夫,打造南宋“大皇城”
如今,德寿宫拔地而起,向宋代美学致敬
不断生长
守正又出新的文化传承
本报记者 宋浩
黄滋 |
德寿宫遗址 姚颖康 摄 |
德寿宫红墙边拍婚纱照 |
2009年,杭州准备花十年工夫,打造南宋“大皇城”
如今,德寿宫拔地而起,向宋代美学致敬
不
断生长
守正又出新的文化传承
本报记者 宋浩
出租车停在中河南路望江路路口,下来三个人,一开口就知道是东北来的游客。三伏天的高温,挡不住游客的热情。
杭州景区,首推西湖,其次是城南。以这个路口为中心,北有德寿宫遗址博物馆,南有胡雪岩故居,西边是鼓楼,鼓楼连着南宋御街,御街直通河坊街……城南这一带曾是南宋皇城,南宋临安城就埋在游客脚下数米的地方。
2009年,十一黄金周,杭州中山路以新的面貌亮相——南宋御街,这是它800年前的身份。同时,南宋皇城大遗址保护工程宣布启动。
时至今日,宋韵文化已经成为杭州的金名片。它埋在杭州人脚下,也在慢慢从土里生长出来,进入当下人们的日常生活,比如德寿宫。
从住宅用地到博物馆,德寿宫进入百姓生活日常
德寿宫是周亚平阿姨眼看着一点点“生长”起来的。
上世纪80年代,周阿姨一家就住进了百岁坊巷这栋7层高的楼。当时哪能想到,隔壁工业厂区和民居混合的地方,埋着南宋的德寿宫,40年后又成为网红博物馆。
2011年,这里一度面临拆迁,要开发新楼盘,后来考古发现了德寿宫的砖砌道路、排水设施。宋高宗、宋孝宗等人住过的宫殿,引起了人们的遐想。
2020年,德寿宫遗址博物馆项目正式开工。周阿姨在阳台上,看考古队进驻,大灯照亮现场;后来围栏围起,遗址盖起来;再后来施工队到现场,梁柱搭起来。
如今,周阿姨是德寿宫志愿者,在地下一层负责道路指引、文明劝导。开馆前,德寿宫的志愿者们挨家挨户送红灯笼、送花,大家把阳台都装饰起来,配上古典的宫殿十分漂亮。
她10岁的小孙子也做起了凉茶摊志愿者。在德寿宫西门外的“网红”红墙下,主动招呼街坊、游客喝杯免费凉茶。
德寿宫向宋代美学和文化致敬,吸引着海内外的游客,为周边商业赋能,为市民带来美的享受。对周阿姨来说,有形和无形的宋韵,就在他们生活的日常中,在家门口的热闹中,也在小孩子的成长中。
为宋高宗设计房子,每一处设计都要有来历
德寿宫应该是什么样的?怎样呈现宋韵文化?作为设计师,黄滋构思了很久。黄滋是浙江省古建筑设计研究院原院长、古建筑专家,在古建筑研究、修复领域有40年的经验。
南宋皇城大遗址保护工程,黄滋很早就参与其中。从凤凰山往北,南宋皇城、三省六部、太庙、德寿宫……南宋皇城的那些遗址,在宋朝时的建筑是怎样的?黄滋是最想穿越回去看一眼的人。
他熟悉宁波保国殿等国内宋代建筑,曾主持修复飞英塔、延福寺等宋代建筑,也熟悉《营造法式》这样的宋代建筑典籍……但真要画出德寿宫的设计图,他脑子里依然是模糊的。
因为黄滋对自己有一条要求,每一处设计都要“论从史出”,每一处设计都要有来历。
考古成果、文献典籍中有记载的最容易。比如南宋笔记《思陵录》记载德寿宫“正殿五间、朵殿两间,各深五丈……”考古也出土了一些建筑基址、建筑构件。
有些内容没有记载,比如飞檐起翘多高、上面装什么脊兽……如何复刻?黄滋穿越不了,除了《营造法式》、现存宋代建筑,他去翻宋代绘画。马远、李嵩、赵伯驹……画家的描绘成为黄滋交叉考证的依据。
最麻烦的是完全没有依据的,比如德寿宫里种什么树,彩画什么样?黄滋去拜访园林、历史、艺术等领域的专家。
浙江大学教授何忠礼是研究宋高宗的专家。从他那里,黄滋更了解了宋高宗其人,比如他文艺造诣很高,他挺节俭,他禅让帝位、搬入德寿宫比较匆忙……
中国古代建筑讲究“七分主人,三分工匠”。宋高宗本人的个性、趣味对德寿宫的样貌很重要。有了何忠礼教授的指点,黄滋对于建筑威严的尺度、斗拱的风格有了更深的把握。
一位位专家给出了想法,黄滋脑海中,德寿宫的样子一点点清晰起来。
在还原历史细节的基础上,黄滋也有自己的设计,比如内墙以白色为主。内墙如果也用红墙,就跟当下的寺庙太像了。
既还原历史、致敬传统,又反映当代审美和精神,当代的学者和劳动者“守正出新”,给未来留下新的文化遗产。
从德寿宫到《宋画全集》,从西湖申遗到良渚申遗,文化的传承就在这样的“守正出新”中,文化大省的建设也在这样的“守正出新”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