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脊梁》讲屠呦呦事迹
演播室坐的是本报记者
8年后,我再访屠呦呦
本报记者 张苗
走廊里的兔子是屠呦呦和邻居一起贴的 |
展出中的屠呦呦诺奖奖章和证书 视觉中国供图 |
屠呦呦所获共和国勋章 视觉中国供图 |
近日,新一期《中国脊梁》节目在CCTV4播出,这一期的名称是《屠呦呦》,讲的是她为祖国事业奋斗的事迹,以及她生活中的另一面。
不过上周二的节目录制现场,演播室里坐着的不是主角屠呦呦,而是我——在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后的第二天,到她家看望、采访的记者。
《中国脊梁》是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华语环球节目中心《国家记忆》栏目制作的系列节目,讲述在新中国成立、建设过程中,以及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保卫国家中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和功勋人物。目前已播出的节目中,主角有钱学森、袁隆平、樊锦诗等。
此前,节目组联系了屠呦呦的单位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对于屠呦呦的科研工作,单位全方位配合采访,可考虑到屠呦呦年事已高身体不便,对于她本人的采访录制无法进行。
如何展现屠呦呦生活的另一面?编导查阅了历年新闻稿件,只有我在2015年拜访屠呦呦后写下的报道中充满生活细节。为此,节目组希望通过我,和观众聊聊生活中的屠呦呦。
节目录制结束后,我打算和8年前一样,再到屠呦呦家登门拜访。
8年前送的丝巾
李老师还有印象
2015年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2017年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019年被授予“共和国勋章”……我们一直能看到屠呦呦的消息,不过近年来,鲜少有媒体和屠呦呦面对面采访,我和很多人一样,十分关心屠老师的近况。
我买了一大篮水果,特地挑了西梅、水蜜桃、哈密瓜、香蕉这些年纪大也容易入口的品种。
屠呦呦住的小区房龄已有20年,虽是老小区,但整体环境整洁,绿化很好,走在小区里,和8年前一样,感觉这里很清净。
来到屠老师家门口,贴着的春联还很新,上下联写着“春到福到吉祥到,家和人和万事和”,横批“瑞气盈门”。
“请问是屠老师家吗?”按了门铃,开门的是一位稍显年轻的面孔,看上去不像屠呦呦的女儿。
“是的。”女士拿着抹布转身离开,屠呦呦的丈夫李廷钊走上前来。和8年前相比,李廷钊肉眼可见“衰老”了,头发稀少了很多,脸上的皱纹很深、很瘦,家居服袖管和裤管显得空荡荡的,虽然是夏天,但趿着拖鞋的李廷钊还穿着袜子。
“李老师你好,我是浙江日报社的记者,浙江老家来的。之前也来家里看望过您和屠老师,当时还带了条丝巾。”
这条丝巾让李廷钊有了印象,2015年那次采访,我准备了一条绣着小鹿的丝巾送给屠呦呦,那张照片也登在了《钱江晚报》上。
“屠老师身体不好,现在在房间里,不能见客,不好意思了。”李老师说话还是和过去一样客气。
生活中,李廷钊是屠呦呦的“大管家”。这位曾经的教授级高工,不仅把家里打理得井井有条,还会做不少拿手菜,夫妻两人过去配合默契,李廷钊烧菜,屠呦呦洗碗。
可现在,屠呦呦已经93岁了,李廷钊只比她小1岁,耄耋之年的老人,没法像过去那样自己照顾自己,“现在烧饭烧不动了,有阿姨照顾我们。”李廷钊指了指那位给我开门的人。
阿姨是东北人,很瘦,很精干,手上的活一直没有停。几年前,屠呦呦和李廷钊在医院住了一个多月,她就是二位的陪护,因为工作细致认真,老两口对她很满意。出院后,阿姨也跟着住进家里,长期照顾他们。
我想到卧室里看望屠呦呦,不过李廷钊有些犹豫。“她做完手术,气色不行。”过了一会儿,李廷钊补充道,“现在不对外,屠老师不对外。”
家里的奖杯奖章
都送去国家博物馆展出
8年前我到屠呦呦家里采访的时候,老人还在犹豫是否要出席当年12月在瑞典斯德哥尔摩举行的颁奖仪式,那时屠呦呦膝盖不好,尿糖也有些高。最终,她还是克服身体不适,出现在了颁奖现场。当时我也在瑞典,采访了单膝跪地为她手扶话筒的Jan Andersson教授,教授用“lovely”形容了这位身体不便但聪慧异常的中国老太太。在斯德哥尔摩的那几天,屠呦呦大多数时间都呆在酒店里,甚至没有参加回国前中国驻瑞典大使馆为她举办的晚宴。
客厅的布置,和我8年前来时相比几乎没有变化,还能在卧室门的门套上,看到老人家用小纸条标记着外孙女不同时期的身高。
布置虽然没有变化,但敞亮了很多,杂物归置得更合理了。
还有一个明显的变化,是客厅里一个1.5米宽的柜子中的陈设。8年前我来采访时,这里摆满了屠呦呦几十年里获得的奖章、证书和奖杯,摆在最显眼位置的是2011年9月获得的拉斯克医学奖奖杯。这一次,我却没在这里看到诺贝尔奖章和证书,连当年的拉斯克奖杯都不见了。
“这些都在国家博物馆里。”李廷钊说,今年1月开始,“智慧之光——中医药文化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开展,屠呦呦的诺奖奖章、证书,以及共和国勋章、拉斯克奖杯都在那里展出。
会和邻居互相送好吃的
这是默契的互动
如今93岁的年纪,生活尚能自理的屠呦呦身体状况能称得上不错,但还是不能和8年前相比。李廷钊告诉我,屠呦呦现在需要每天按时吃药,以卧床为主,能自己下床简单活动,不过已经没法到楼下散步了,“年纪大了,你看我现在也是这个样子。”
屠呦呦和李廷钊有两个女儿,一位生活在国外,一位生活在北京。住在北京的女儿经常回家看望两人。
屠呦呦的工作单位是中国中医科学院,经常也有上门探望老两口的人。和屠呦呦共事多年的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姜廷良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屠呦呦现在基本不到研究中心,“我们也不希望她来,养好身体是第一位的。她主要把握一些原则和方向性的问题,我们会给她书面汇报研究进展,或是去她家面对面讨论一些事情。”
住在屠呦呦家对门的田老师是楼道长,作为屠呦呦和李廷钊的多年好友,同样也很照顾这家人,“你看这墙上的两只兔子,就是今年春节时,我们两家人一起贴上去的。”
就在我采访的前几天,田老师的朋友为她送来一大袋韭菜,“特别新鲜,我拿了一半给屠老师,他们家有好吃的也会送给我们。”
屠呦呦家的阿姨把韭菜做成馅,烧了一盘饺子就往田老师家送。这是老邻居间默契的互动,“你们放心吧,现在屠老师家有很细心的阿姨,单位、社区还有我们邻居,都会照顾好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