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年引来24批外省干部调研,舒适得像咖啡馆一样
这座“小哥驿站”比家更暖
本报记者 王静 通讯员 傅丹萍 陈杭锴
钱塘义家人小哥驿站 |
小哥们在“小哥之家”休息 |
街道组织居民在老街茶馆一起议事 |
钱塘区义蓬街道义隆社区书记葛利华,最近有一个“幸福的烦恼”。从今年开春至今,他的接待“节奏”就没缓下来过。
仅在4月,葛利华接连接待了来自江苏南通、四川邛崃市、河北保定等地的党务工作者,5至7月,又迎来宁夏、河南、云南、湖南、山西、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等24批省青年干部前来参观调研。
葛利华说,这源源不断的调研团,大部分都是为“小哥驿站”来的。
义隆社区是钱塘区最早开展新就业群体党建工作的社区之一,如今已成为多方交流学习的阵地。
小小一个社区驿站有何魅力能吸引八方来客?义隆又是如何从成千上万个社区中脱颖而出的?近日,记者来到了位于义蓬中路的小哥驿站。
媲美咖啡馆的“小哥之家”
社区为小哥打造“10分钟”服务圈
在义隆社区最为繁华热闹的街区,有一处显眼的两开间铺面,门头上橙色大字写着“钱塘义家人”,这就是社区新就业群体党建工作的大本营——“隆·心小哥驿站”,也是各省市交流团必打卡的观摩点。
驿站共分三层,布置得温馨又舒适。一楼是提供给小哥歇脚,空调、沙发、微波炉、冰箱一应俱全;二楼是培训会议室,能容纳20来人,配有投影仪;三楼被细心地分割成了动静两个区:“静”区以休息、阅读为主,如家一般温暖;“动”区,则是小哥们的议事厅。社工胡丹萍介绍,“我们定期在这里开展网格议事,听取小哥诉求,也会把反馈结果贴上‘回音墙’,做到事事有回应。”
除了这处主阵地,“小哥之家”在阳光名城和星悦湾还有两处分驿站,6个小区服务点都备有应急药品、饮水热餐。同时,6个服务点划定47个临时停车位,专门给小哥停放电瓶车,还贴心绘制“小哥停车位”全景导视图,解决小哥“找楼难”问题。某些小区有门禁,社区启用“小哥码”打通配送“最后一米”。
葛利华说:“我们希望小哥们累了渴了10分钟内能找到休息点,这是我们为小哥们打造‘10分钟’服务圈。”
为什么要做“小哥之家”?原因之一,就是以小哥为代表的新就业群体在义隆社区占据重要比重。
义隆社区占地面积约1.49平方公里,辖区内有1个农贸市场,2所幼儿园,6个住宅小区及2个商业综合体,新业态、新就业群体人数多、流动性强。外卖、快递小哥们走街串巷,深入社区的“毛细血管”,是基层治理的“流动哨”“活探头”。
打造温馨舒适的“小哥之家”,既是“留人”更是“留心”,社区希望小哥们都能加入到网格中来,而这是吸引他们参与议事的第一步。
杭“漂”二代小哥扎根
一场关爱和参与的双向奔赴
接待调研团众多,葛利华最常听到的评价就是“想得周到”;最常被问到的问题则是:“怎样调动小哥们的积极性?”的确,小哥们的时间十分宝贵,如何能让他们有参与感、获得感、归属感?葛利华表示:“我们与小哥之间是有来有往,双向奔赴的。”
美团小哥徐恩水是一名来自河南的杭“漂”二代,今年26岁,他的另一个身份是“隆·兴小哥志愿服务队”的发起人。
2021年,已经成为美团外卖义隆站站长的徐恩水响应社区号召,带领着17名美团同事成立了“隆·兴小哥志愿服务队”,从最开始在疫情防控期间当核酸检测志愿者,后来给辖区内的孤寡老人们送餐送水,到现在日常开展“反诈宣传”“文明监督宣传”等工作。
疫情防控期间,常常上门送餐的徐恩水与辖区内的许多户邻居都处成了心照不宣的朋友,哪户老人是独居,开门要等的时间长一点;哪户人家口味淡,点的常常都是素食,还是哪户老人生活困难,他送餐时会自己买单捎上点别的……
疫情放开后,老人们又回到小区食堂吃饭了,徐恩水不常遇到,但时不时走单经过,彼此还会打个招呼,“嗳,来啦。”这对徐恩水来说就已足够,“社区有家的感觉,我很喜欢这里。”
如今,徐恩水已经在杭州生活十多年了,娶妻生娃,扎了根。徐恩水说,社区对他也帮助很大。
“每年有两次大的慰问,小活动不断,高温天送冷饮,除夕夜送温暖,端午包粽子,时不时送来一些水果和日常用品,东西不多,但都很实用。”徐恩水笑着说,这让他倍感温暖。更重要的是,社区还帮助他解决了孩子的就学难题。
“给社区做的都是捎带手的事,我在帮助别人的时候,别人也在帮助我。”徐恩水说。
在一场场关爱与参与的“双向奔赴”里,志愿者团队越来越大,从最开始的17人,发展到现在58人。据统计,2021年来,义隆社区联合小哥志愿服务队开展各类志愿活动30余场,服务居民2000余次。
社区就是家
小哥和热心群众都动起来了
把社区当成家,家里的事“小哥”顺其自然地参与进来了。
“这里的三轮车充电存在消防隐患,需要立即整改。”“义盛路老小区楼下杂物堆积,存在安全隐患。”“江东金座电动车乱停放。”……小哥们的“随手拍”“随手发”,很快就从微信群里,落到了社区书记的“网格议事簿”上。
其实,“义隆小哥”只是居民大众参与议事的一个缩影,自钱塘区设立“网格议事日”制度后,义蓬街道越来越多的热心群众加入到基层治理中来。大家的事情大家商量,议出情谊,也议出了幸福感。
“小网格”聚起“大民生”,义蓬街道坚持和发展“枫桥经验”,把矛盾化解在基层,让纠纷消弭于萌芽。截至7月,义蓬街道各网格共走访收集民情1000多条,开展“网格议事”600余场,惠及群众3万人次。
据悉,下一步,义蓬街道将进一步畅通网格议事渠道,完善机制,为基层治理激活“最后一米”。
蹲点手记
一次垃圾分类,一句反诈提醒,一场老人互助结对,小哥们参与基层治理,没有轰轰烈烈的作为,却是润物细无声的守护,久久为功。
以小哥为代表的新就业群体,人员基数庞大,流动性大,本该是“服务对象”的他们,在社区的暖心引导下,转变成为了“治理力量”。小哥们也在一场场以主人翁意识参与的议事讨论中,收获了归属感,也赢得了大伙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