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装刺客”
伤人也会伤自己
本报评论员 陈江
凡事过犹不及。“一个包子才3元,塑料袋打包费就要1.8元?”网友的吐槽,再次将点外卖被“过度”收取打包费现象,推上了风口浪尖。
近日,针对广受诟病的外卖打包费过高、消费者接连遭遇“包装刺客”等问题,江苏省消保委发文建议,外卖平台针对打包费要完善机制,明确打包费定价标准。此前,上海市消保委也曾呼吁,尽快制定外卖包装费的收取规则,把外卖包装的选择权交给消费者。
点外卖方便又快捷,时下已成为不少人日常生活的刚需。商家出于外卖安全的考虑,或是为了提升消费者的用餐体验,在外卖包装上提供一些差异化服务本也是好事。但一些商家偏偏在包装上动起了歪脑筋,连没怎么包装的餐品也要收取包装费,一个塑料袋收费1至2元,这是把消费者当冤大头吗?
有业内人士指出,外卖打包费越来越贵,根本原因是平台的配送成本过高,商家利润空间被压缩。相较而言,菜品的价格比较透明,而打包的收费标准不统一,这就成了商家可操作的猫腻地带。为了降低经营成本,有些外卖商户故意将菜品价格标低,然后又在包装费上将差价找补回来,以至于形成这么一种现象:消费者挑选了更加便宜的食物,结果在包装费上却付出更多。保温袋收费、普通塑料袋也收费,甚至连调味料都要收费……消费者被玩得晕头转向,被这样的“包装刺客”频频刺伤。
诚然,外卖打包费属于市场调节的范围,但收多少、怎么收,不能完全由商家说了算。商家对包装费的定价要贴合成本,不能违背诚实经营原则,不能霸道标价胡乱收费,随意侵犯消费者权益。与此同时,外卖平台也有必要完善外卖打包费定价机制,明确收取范围、方式、标准等等,加强对商家的规范引导和监督,让包装收费更合理、更公道。
平心而论,商家考虑盈利无可厚非,但不能为降低成本而“暗箱操作”,不合理地将经营成本转嫁给消费者,更不能让打包费成为商家额外收入。因为羊毛终究是出在羊身上,增加的外卖成本最后还是要消费者埋单。
说到底,在靠口碑生存的外卖江湖,凭“包装刺客”看似能多收点蝇头小利,但最终还会刺痛自身。对商家而言,想要增加收入,提升服务的着力点始终不能跑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