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短剧,大情怀
本报评论员 王彬
这两天,一部名叫《逃出大英博物馆》的小短剧火爆出圈。剧中“你要带我回中国吗?”“家人,我在外面流浪很久了”让不少网友破防。目前该剧推出了预告片和两集正片,总共不到10分钟,已经连续几天登上多平台热搜。
这部短剧用拟人化的修辞讲故事,女主角身着翠绿色汉服、头戴翠绿色发饰,化身文物玉壶。她脸上带着斑驳污迹、身背行囊,在伦敦街头偶遇男主角——一位中国记者。一样的黑眼睛、黄皮肤,一样的语言,让小玉壶认定了眼前的记者就是自己的家人,并让男主角带自己“回家”。
谁能想到有一天,文物会成为甜宠剧的主角,而且,完全没有违和感。更耐人寻味的是,将男女主角连接在一起的,不是普通的情爱,而是更厚重的历史和文化。剧中的女主角“玉壶”,就像一个在外流浪的孩子,她对身分的迷茫,让我们心疼,她拼命想逃离,执着于回家的表现,又何尝不是流落海外的万千文物心底的声音。
“没有一个中国人,能笑着走出大英博物馆。”这部短剧其中的隐喻,所想要表达的,只要是中国人他自然秒懂,进而产生情感的共鸣。看似甜宠剧、偶像剧,实则是文化剧、历史剧,这是我们看《逃出大英博物馆》这部短剧后内心的真实感受,这也是这部短剧真正的高明之处。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通过执法合作、司法诉讼、协商捐赠、抢救征集等各种方式,让15万余件流失海外文物回到祖国怀抱。近期,英国大英博物馆约2000件馆藏文物被盗引发国际关注,国内也有媒体呼吁,请大英博物馆无偿归还中国文物。可以说,文物回家,是现实必然,是时代大势所趋,合情合理,更合乎世道人心。
每一件文物背后都有一个故事,《逃出大英博物馆》将艺术作品和社会时事进行了完美的融合,也充满着魔幻现实主义的味道,在养眼又让人有代入感的同时,更表达着深刻的社会历史内涵。
值得一提的是,这部短剧的想法来源于网友的建议,有人出想法,有人来落实,这样的传递、配合和互动,也恰恰说明,让文物回家,是来自民间的呼声,是一次双向奔赴。应当进一步认识到的是,这部短剧,最大的社会价值在于,以艺术化的展现形式,呈现出了文物对回家的渴望,也说出了我们所有中国人的共同心声。
此外,用年轻人喜闻乐见的方式,让大格局、高立意的宏大主题和深刻思想,俘获年轻人的心,并内化为对流落海外文物的思考和深深的文化认同,进而行动起来,成为文物的守护者、文化的捍卫者,这也是《逃出大英博物馆》这部短剧的出圈密码和现实价值。
“走丢的孩子,到了该回家的时候了。”此事泛起的社会涟漪,所激起的时代回响,便在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