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匠苗”成“匠才”
本报评论员 陈江
一批“匠苗”有望成为“匠才”,这样的愿景离我们越来越近了。据报道,9月4日,浙江工匠学院在杭州挂牌成立。该院以努力打造“具有浙江辨识度、产教融合、协同发展的新型工匠培训培育学院”为己任,为浙江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持续输送技能人才。
任何一个技术进步的故事里,都少不了工匠的身影。成立仪式上,学院还当场公布了10位特聘工匠导师,通过他们的亲身授课,匠艺匠心有了新的传承方式,浙派工匠的精神也将与时俱进,愈发闪亮。
学院直接以“工匠”命名,可谓用心良苦。从《说文解字》可知,匠的本意为筐里背着刀斧工具的木工。今天作为文字的“匠”,几乎已从木工的本义演变为一个形容词:一方面是对心思巧妙、技术精湛的赞美;另一方面也是对心思巧妙、造诣高深的追求。而“能工巧匠”“匠心独运”之类的含“匠”词汇,无一不是在表达对工匠精神的赞誉。
显然,浙江工匠学院的成立意蕴深远,它在追求技能提升的同时,更注重对工匠精神的培养。当下,在经济转型、产业升级的背景下,高技能人才缺失是不争的现实。而浙江制造从“浙江质造”走向“浙江智造”的跨越,离不开懂技术会创新,并且敢担当讲奉献的产业工人队伍。在此背景下,企业的生存与振兴,不仅需要匠艺、匠才,更加需要工匠精神。
但工匠精神的内涵远不止于此。俗话说得好,没有一流的心性,就没有一流的技术。需要指出的是,长期以来,对技术人才的教育和培训资源相对短缺,再加上社会环境和职业评价等诸多因素,往往很难吸引和留住高技能人才。弘扬工匠精神,留住工匠的心,就要让工匠能够以个人技术赢得尊重。成立以工匠命名的学院,将一批批“匠苗”培养成“匠才”,不仅能提升社会对工匠的认识与尊重,还能使工匠精神的内驱动力进一步增强。
器物有形,匠心无界。当下浙江各地陆续成立的工匠学院,无疑是正在全力打造的一张张工匠金名片,这也是浙江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缩影。我们因此有理由期待,浙派工匠将迎来群星闪耀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