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七旬巧手奶奶20年创作百件木工作品
杭州亚运要来了
我想做出木工版“三小只”
本报记者 唐旭锋 通讯员 张瑜
鲍奶奶展示她的木工作品 |
“我从没学过木匠,但这些木工作品都是我做的。”鲍奶奶在自家阳台上,指着面前的木制品告诉记者。这些作品玲珑精致,令人赞叹。
76岁的鲍菊莲,是宁波鄞州区明楼街道惊驾社区的居民。她20多年前退休后,最大的爱好就是做木工活,而且是无师自通。
第一件作品是自家老房
现在想做亚运“三小只”
鲍奶奶家的阳台不大,除了晾晒衣服、种盆栽,竟然摆放了近百件迷你木工作品。这些小小的作品,除了家具模型,有老房子、老家具、石磨、乐器等。
近看,“老房子”的窗户、瓦片纹理清晰;橱柜的抽屉、柜门都可以打开,衣柜里甚至挂有小衣架;石磨转动自如……拼凑在一起,就是一个精致又可爱的家。
自家老房子的模型就是鲍奶奶最早的作品。
鲍奶奶双手端起模型说:“老房子里满满都是回忆啊,我们在那里把一对儿女拉扯大……楼上楼下两层,有个院子,可惜后来拆掉了,只能看着自己做的模型回忆那时候的生活。”
最难的是在小木板上刻窗户,要非常细心。“整个模型,前前后后大约做了个半月吧。”
采访中,鲍奶奶还拿出一小块樟木板和钢丝锯,放在台面上摆弄起来。“这是我准备用来做亚运吉祥物的。”她说,争取在亚运会开幕前把“琮琮”“莲莲”“宸宸”做出来。
樟木是她从小区里捡来的。当时小区修剪绿化,工人从樟树上锯下一截要扔掉,被鲍奶奶喜滋滋地抱回了家。
“不过,大多数作品是红木做的。”鲍奶奶说,2003年拆迁安置房装修,木工师傅干活后剩下的边角料,她收集起来,拿来做模型。“后来,越做越多,不知不觉做了近20年。现在家里的红木边角料用得差不多了。”
慢工出细活。鲍奶奶说,她的每一件木工作品,都是用心打造的,在材料选择上也是精益求精。
比如,局部缝隙要用白胶,整体上漆要用清漆……“这清漆,我是特地去涂料市场买来的。”
她有30多件木工工具,光雕刻刀就有一二十件,是这些年积攒起来的。“雕刻刀是从新华书店买来的,其他工具是去建材装潢市场采购的。”鲍奶奶说,她不在网上买工具,怕质量不好。
凭记忆开始上手
做木工时感觉最幸福
鲍奶奶是怎么做到无师自通的?
鲍奶奶年轻时支农,在乡下常看木匠干活。“那些师傅做橱、做柜、做桶的步骤,我都能回忆起来,再研究一下,慢慢就会了。”鲍奶奶说,结婚后她跟着丈夫做泥水工,也接触过木匠。
记性好,加上用心琢磨,鲍奶奶没向任何人讨教,慢慢开始上手。
打麻将、打牌……这些鲍奶奶都不喜欢。她平时就在家看看电视做点家务,练练书法做做木艺,有时也去社区当义工。
她每天有空就做一两个小时木工,有时看电视剧时遇到广告时间,也会转身刻上几刀。
“做手工时是幸福的,心能沉浸,感觉时光在慢慢流淌。”鲍奶奶说。
“这么多作品,你最喜欢哪一个?”记者问。
鲍奶奶笑而不答。她只淡淡地说:自己就是喜欢做木工的过程,东西放在家里,不会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