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晚报 数字报纸


a0010版:潮新闻·悠游

一座包含浙江多地建筑样式的戏台
是这样搭出来的

平均年龄65岁的“木匠天团”
打造“顶流国潮”

  “两侧柱子上能否加一组楹联,让观众一眼读懂戏台的故事”“可否参考其他戏台,在背景墙面尝试一些浙味的戏曲图案”……

  9月15日,之江文化中心又是预约爆满的一天。在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馆三楼的古戏台前,浙江省古建筑设计研究院首席专家黄滋正在和场馆负责人商量着如何让这座精美戏台的外观变得更有“文化味”。

  黄滋是戏台设计团队负责人,他和一支来自海宁的平均65岁营造团队共同把一座戏台放进一座建筑,实现国内博物场馆中绝无仅有的“创举”,背后的故事值得说道。

“非遗之眼”古戏台

纯手工搭建“空中楼阁”

  古戏台位于省非遗馆的三楼,那是一处挑高层,打通了三四两层楼,能够容纳近200人观看表演。透过宽32米、高12米的“非遗之眼”方形巨型玻璃窗,戏台对外呈现出“空中阁楼”的模样。

  据悉,整座建筑采用了浙江地区常见的单檐歇山式,通面宽11.8米,通进深6.6米,通高8.9米,12根柱子支撑,25组斗拱承上启下,呈现出“凸”字型平面,前台三面敞开为表演舞台,两侧设上下场通道用于登场、退场,由来自海宁逸致木艺有限公司的古建筑营造团队施工完成。

  团队负责人许立峰告诉记者,戏台主体采用非洲柚木,全部为榫卯结构搭建,舞台中央顶部的鸡笼顶藻井则使用了被称为“万木之王”的缅柚。不同于普通戏台,这座建筑的屋面飞檐戗角多达10个,还有3对螭吻,20座瓦将军,规格极高。

  项目正式开工前,许立峰带着两位老师傅耗时70多天着手先制作了一个1:10的模型,期间三人还专门赴山西拜访了古建筑模型制作技艺国家级传承人,吃透了整座戏台的整体结构。

  2020年年底,古戏台开始了部件制作。但受疫情影响,最后留给现场搭建的时间只有短短两个月,是进馆最迟的大件。由于大型起重设备不能入馆,每根几百到上千斤重的木柱都得通过人工搬运。今年6月起,20多位搭建师傅和搬运工人一起用时35天,把木料和瓦作一点点运入馆内安装。“不仅是建筑外形参考古代,连搭建过程也一定程度上还原了古人的方法。”许立峰打趣道。

  戏台的哪些地方最值得说道?用黄滋的话说,每一处细节都很完美,完整展现中国木建筑真正的营造工艺。“中国古建筑往往把使用和装饰融为一体,每个部件、结构、线条都颇具美感。戏一开场,耳朵在聆听优美曲调,眼睛在欣赏一件大艺术品。”

平均年龄65岁

许多老匠人再度出山

  走近戏台,许多人往往会被中央的藻井吸引。

  这个由19层共456个小斗拱穿插承托而构的螺旋上凸式屋顶,因为形如民间养鸡的竹编笼子,俗称鸡笼顶,在浙江各地的戏台都能遇见。这口“井”的零件,由64岁的李卫国带领木工班组耗时两个月完成制作。每个斗拱外观上看似相同,但实则都独一无二,角度差的规格仅在一度左右,稍有误差极易报废,制作前都要经过精确计算。

  许立峰告诉记者,古人认为这种形若水井的屋顶能压火,另外藻井还有拢音作用,达到余音绕梁的音响效果。

  戏台虽不大,但对工艺和木料的要求极高。为了展示真正的中国木建营造技艺和非遗特性,许立峰在组建项目团队时就格外用心,不仅邀请许多退休的老匠人“返聘”,还从新昌“挖”来6位能匠,“做木建,最需要能熟练使用传统工具的木匠,现在有扎实基本功的不多了。”许立峰说。

  除了64岁的李卫国担任木工班组组长,许立峰还请来年过七旬的老师王继康担任总顾问,以及邀请67岁的王尧庭担任瓦作班组组长。近50人的团队中年龄最大的74岁,最小的58岁,平均年龄达到65岁。此外,主体采用了高密度高油脂的赞比亚柚木,不怕虫蛀也不易开裂,每根原料都价值数万元,是2021年许立峰带着老师王继康亲自前往张家港,用时两天精心挑出了43根。

  戏台安装用时35天,泥瓦施工就占了30天,其难度在于屋脊的翘脚角度和瓦片的固定,这也是王尧庭自认为从业近50年来难度较高的一次。

  “因为戏台规格高,屋顶不仅要做十个飞檐戗角,而且瓦片因为屋面陡峭还须特别加固,所以较为费时。”王尧庭告诉记者,每个戗角的形状需要向上弯曲形成线条流畅的90度弧度,极为考验工匠技艺,此外每列瓦片的底瓦都采用胶泥加固防止滑落,也增加了工序。

  据悉,这支成立于1982年的营造团队由老师王继康一手创建,2013年起许立峰接手管理。近几十年来,团队参与了海宁海神庙、占鳌塔、徐志摩故居、盐官孔庙学宫、灵隐寺云中轩等知名木建筑的修缮或复建,并为研究机构和博物馆制作全结构的古建筑模型,其宗旨就是用最传统的手工方式打造最纯正的中国木建筑。

  “虽然机器也能制作精美的木构建筑,但古建文物如果离开了原汁原味的手工技艺,记忆和灵魂也就消失了。”许立峰说。

戏台原是浙江古建样本

屋瓦竟是“四世同堂”

  为何要费尽心思,把一座古戏台放进非遗馆?

  “在农耕文明深厚的中国,戏台是乡村与人、人与人交流最密切的场所之一,充满了烟火气和人世温馨。楼台笙歌的嘈嘈切切、民俗祭奠的盛大荟萃、节庆娱乐的红火热闹,都可以保留在这一方面精致的建筑中,其社会意义不亚于祠堂。”黄滋认为,浙江是戏曲发达的省份,因此古戏台在设计之初就并非一个单纯展品的概念,不仅是中国古建筑形制的珍贵样本,也是演绎浙江丰富戏曲非遗文化的舞台空间。

  兼容,是黄滋赋予这座戏台的关键词。“它是浙江各地非遗的集大成者。外形上,我们参考了吴越、宁绍、瓯越、古婺州、徽派、台州等浙江六种传统建筑文化和样式,像柱础石的外型取自瓯越文化,戏台正前方两侧的小狮子借鉴了乐清黄杨木雕技艺,而三条正脊上紧紧‘咬’着的螭吻则在各地建筑都能遇见,象征镇邪、压火。制作上,我们力求每个步骤和细节都使用传统工具和工艺,体现非遗文化特征,像15000片屋瓦选用来自嘉善的小青瓦,都是已拆迁老宅的旧瓦,厚度和材质较好,‘年龄’最小的50多岁,最大的过百岁,可谓‘四世同堂’,经过传统非遗工艺重新烧制。”

  古戏台留住传统,也满足了现代人审美。

  立项之初,设计团队就将其文化特征定位为平和、雅致和温润,并没有采用常见的彩绘,仅仅借助木料本身的纹理来彰显整座建筑的淡雅和不俗。“大红大绿的古戏台并不符合现代审美,因此所有木料仅刷上了一层清油用于防腐。”黄滋说。

  老匠人手中的木工活也是珍贵非遗。据悉,省非遗馆聘请了拍摄团队,全程记录古戏台的制作和搭建过程,参观者可在馆内观看相关纪录片。


钱江晚报 潮新闻·悠游 a0010 平均年龄65岁的“木匠天团”
打造“顶流国潮”
2023-09-19 26232149 2 2023年09月19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