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晚报 数字报纸


a0010版:潮新闻·人文读本

文章导航

为什么拿武义的一座山做一个展,还要全省“巡演”

何为仁山?从吕祖谦说起

仁山 鲍贤伦书
睦州学教授题名记拓片 鲍贤伦跋

  浙博之江馆开馆以来,每天依然人从众,除了馆藏文物外,很多从各家博物馆借展的国宝,也是限时展出。比如“宋韵文化馆”第一单元,展出了武义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徐谓礼文书。

  开馆时的第一棒,是徐谓礼文书录白印纸第一卷,上周交接到了第二棒,更换展出徐渭礼文书录白印纸第九卷,下个月是最后一棒——徐谓礼录白告身第二卷。原件只展两个月,就要回老家武义博物馆了。

  在武义博物馆,最近有一个“仁山——浙学胜地明招山”碑拓题跋展,即将在全省开始巡展。

  一座山能做一个展?

  明招山,武义文化圈的大IP。这座山的碑拓展,展出的是一座山背后的一群人——吕祖谦家族、陈亮、陈傅良、叶适诸人的各类碑拓约40件。而这些碑刻的撰文者,则有洪迈、巩庭芝、陈亮、陈傅良、何基、宋濂诸名家。

  再看,这还不是一个简单的拓片展,每一张拓片都写了题跋,内容涉及文字考订、史事辨析、碑刻制度等。而题跋的书写者,则是全国知名书法家、文史考古学者等。策展团队把碑拓与对应题跋作品一并装裱形成新的艺术品。

  以古为新,也是明招山作为宋代浙学中心地在今天的意义所在。这是“仁山”想要讲的故事。

  展览中,看不到具体的“物”,而要读密密麻麻的“字”。但是,字会说话,山也会。

  很多人知道“上班等于上坟”这个老梗,已经变成郑嘉励的标签(本人有点烦恼),实际上,它的出处相当严肃,就来自他在2014年写的文章《吕祖谦墓》。

  吕祖谦,金华人,人称“东莱先生” ,和朱熹、张栻齐名的南宋大儒,创立“婺学”(又称“金华学派”),开浙东学派之先声。

  吕祖谦的墓,就在武义县明招山。不过,吕祖谦和明招山的关系,不仅仅是埋身之处。

  吕祖谦的家族“东莱吕氏”是北方的世家望族,七世祖吕夷简在河南新郑神崧里早早规划了一个八代人族葬的大型墓地。

  中原陷没。南渡,也是难渡。

  从南宋建炎元年到绍兴元年,曾祖父吕好问一家颠沛流离,吕好问在桂林去世,临时葬在当地。后来,吕氏陆续内迁,但四子代表的四大房派,没有一个是定居武义县的。只有吕好问的次子吕弸中,也就是吕祖谦的祖父。他的次子吕大伦在武义县当副县长,吕弸中就跟着儿子住在“官屋”里。绍兴十六年(1146),吕弸中去世,只能临时葬在武义,选了明招山,距离武义县城十五里。

  但是,心里还是想回家。

  明招山出土的《吕弸中圹志》可以作为印证,他们没有把明招山作为永久性的葬地。展览中,我们也可以看到拓片。

  到了绍兴二十三年,家族里辈分最高的是吕好问的三子吕用中,把父亲吕好问的棺柩从桂林迁到了武义,成为明招山吕氏家族墓地里辈分最高的“祖坟”,又正式改葬吕弸中(之前是临时葬在这里的)。此时,明招山家族墓地已经有了雏形。

  此后,吕氏四大房派的五代家族成员,从第一代吕好问,到第五代吕祖谦儿子的“年”字辈,包括少数第六代“之”字辈,不管你生前在哪里当官,住在什么地方,死后都葬入明招山。从南宋初到元代,延续了一百五六十年。

  郑嘉励在前四代人出土的圹志里发现,他们在志文中都会追溯老家祖宅神崧里的故事,以示不忘沦陷的中原族茔。所以,吕氏子孙不远百里,聚葬明招山,体现了中原故家在徙居地建设家族墓地的良苦用心,而此前,江南并没有族葬传统。

  金华南到武义北,高铁最快11分钟。明招山在武义县城东部,距县城约10公里。吕祖谦从金华坐船来,得花上一天。

  为什么来明招山,自然跟他的家族墓地在这里有关。

  吕好问生前是宋钦宗时候的尚书右丞,相当于右丞相,身份很高,所以绍兴三十一年,朝廷赐了惠安院作为吕好问的功德坟寺,这也是明招山家族墓地真正形成的标志。

  父母去世,两次丁忧,吕祖谦都住在明招山。古人丧礼是三年,丁忧是两年七个月。日子那么长,他便在这里设堂讲学,明招寺是重要的讲学之处。

  母亲曾氏,曾几唯一的女儿。曾几,宋代著名诗人、江西诗派巨擘,陆游的老师。

  吕祖谦家族墓志出土了一方吕大器妻曾氏圹志,印证了身份。

  郑嘉励说,母亲去世后,吕祖谦在明招山讲学,影响非常大,“他的讲学,可以说从根本上改变了这里的文风。用我们今天的话讲,他是一个理学家,是个学者,也是个考神。”

  27岁中进士,同一年又中了博学宏词科。36岁,他主持礼部的考试,是从事教职的开端。后又历任太学博士、国史院编修官、实录院检讨官等职。

  所以,他对科举很有心得。“尤其为母亲丁忧的那一段讲学,我们今天讲,恐怕就是金华这个地方最有名的高考复习班、教培机构。”

  在明招山开教培机构的时候,吕祖谦编了一本教材,叫《东莱博议》,选《左传》文168篇,分析议论,作为指导考生赴试科场的范文,这本教材当时流传很广,可与《古文观止》媲美。所以,“武川之人士多被其教”,从明招山走出了很多进士,武义一地,就有31人。

  我们现在提到明招山,会讲一个词:学术名山。这并不是虚词。明招文化先以佛道文化为底色,而吕祖谦通过讲学和著述加以激活和重构,注入了儒家文化的核心内涵。

  “墙竹生夏阴,风荷留宿露。”吕祖谦很少写这样文艺的诗,但住在明招山,忍不住要抒情。

  吕老师一开讲,“四方之士共趋之”。“浙学”其他两位代表人物陈亮、叶适也前来讲道论学。三巨头共同出现,唯有明招山。我们现在讲“浙学”,精神之一是务实,吕祖谦学说的一个核心思想就是“著实功夫”,一切看实际效果,“讲实理、育实才而求实用”是办学宗旨。陈亮更是强调义利并举、农商相籍,认为道在物中,理在事中。

  吕祖谦在金华城内还设有丽泽书院,奠定了金华婺学基础。朱熹、陆九渊、张栻、陈傅良等人,都是他的朋友圈置顶人物,经常切磋论道。

  他的门生就太多了,可考的有210人。说几个著名的,朱熹的儿子朱塾、巩庭芝的孙子巩丰、巩嵘,都是他的学生。

  可以看到,吕祖谦在南宋的理学阵营中,属于中心人物。

  淳熙二年(1175年)六月,朱熹“理学”和陆九渊“心学”之间发生了理论分歧,闹得不可开交,他们请吕祖谦来调和。在吕老师的主持下,双方在鹅湖就各自的学术观点激烈辩论,这就是思想史上著名的“鹅湖之会”。

  吕祖谦讲学的地方,现在叫朱吕讲堂,很多人以为朱熹跟吕祖谦在这里一起讲课,其实吕祖谦在世时,朱熹没有来过明招山。他去世后第二年的正月十七日,朱熹到明招山扫墓,哭祭朋友。

  看到吕祖谦的墓,朱熹难过:怎么可以这样胡乱在平地上一埋了事?

  朱熹因为太在意风水,家人葬地分散, “每个人都想去占一个好山头。所以,朱熹的子孙清明节上坟苦啊,一家人的墓离得这么远,没有半个月哪里跑得完。”

  吕祖谦家就完全不同。

  根据考古勘探,目前已确认的明招山吕祖谦家族墓地墓葬有30多座,以明招寺为中心,分布在四个区域。吕祖谦和两任妻子的墓,在明招山大坑的小山丘,形势一般,墓室也简陋。但重要的是,一家人在一起。

  在我们今人看来,吕祖谦很“现代”,很洒脱。他给别人写墓志,从来不会讲风水,而是讲合葬、族葬,鼓励大家像他一样。

  在给吕祖谦的祭文中,朱熹发出了好几个撕心裂肺的问号——吕祖谦死去后,理学谁来振兴,吕祖谦的道德文章谁来继承,未来的学子谁来教诲,老百姓的福气谁能再给他们,由经入史的学问谁能继续,吕祖谦的《大事记》谁来替他完成,我的文章错误谁还能为我指正?

  山中有回响。


钱江晚报 潮新闻·人文读本 a0010 何为仁山?从吕祖谦说起 2023-09-25 钱江晚报2023-09-2500014;钱江晚报2023-09-2500020;钱江晚报2023-09-2500017;钱江晚报2023-09-2500021 2 2023年09月25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