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晚报 数字报纸


a0012版:潮新闻·人文读本

全人工古法作业,这座馆里到处是非遗活态秀

不是文物,是鲜活的存在

海船“绿眉毛”
古戏台
万工轿

  本报记者 李蔚

  把万工轿从宁波鄞州请到杭州,祝汉明跟了全程。

  这顶轿子,是朱金漆木雕工艺登峰造极的体现,不只倾注了传承人陈盖洪的心血,还有他的家人们。

  “陈盖洪早早就决定要捐给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馆(以下简称省非遗馆)。他跟我们说,家人们的工作由他自己来做。”

  装箱上车那天,祝汉明百感交集,陈家人目送万工轿远去的目光,他太熟悉了——当然有不舍,但也有一种为它找到最好归宿的安心。

  “我是接它们来到新家的那个人。很多传承人是亲自送来,眼见着它们入库,当时他们说的话,也差不多——这是最后一次送它了。”

  祝汉明,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分管土建和藏品征集的负责人。

  2019年8月起,祝汉明就常驻省非遗馆的工地,一边盯馆建,一边盯展品入库,可以说,他是接宝贝进新家的那个人。

  当下,在省非遗馆里,能看到好多庞然大物——“绿眉毛”海船、“非遗之眼”古戏台、复刻的肃雍堂等等,但如果按进馆先后论资排辈,这些抢眼的大物在馆里只能混个小弟当当。

  “馆建很紧张,环环相扣,外立面完工后,留给装修的时间不多了。尽管征集很早就在做,但不少展品的入馆档期还是排了又排,我们必须保证既不影响开馆时间,又要保护好展品不会因受施工环境的影响而变得灰扑扑的。”怎么收宝贝,祝汉明也操碎了心。

  “非遗之眼”古戏台的“入馆”早在2020年就启动了,请的是浙江省古建筑设计研究院首席专家黄滋先生。当年10月,古戏台开工,进行部件制作,但最后留给搭建的时间,只有两个月,是进馆最迟的一件。

  古戏台位于省非遗馆的3楼,那是一处挑高层,打通了三四两层楼,加上非遗馆本就高于一般民宅,坐落在这个偌大空间里的古戏台,大约跟一般的三层楼那么高。

  空间再大,也是室内,大型的起重器械入不了场,一根差不多几百斤甚至上千斤重的木头,只能通过人力搬上运下。

  20位岁数加起来超过千岁的老匠人入场了。他们把木部件,把瓦作,一点点运上去进行搭建。不仅是建筑样式参照了古建,就连建造过程也一定程度还原了古人是怎么建房子的。

  祝汉明每天都会去古戏台转几圈,但很少与老师傅们交谈。“每个人手上的活计都很紧,我怕打断他们干活的节奏。”

  有一次,他看到一位老师傅蹲在古戏台的屋顶上干活,屋顶很陡……急得他赶紧把施工队的负责人叫到一旁,再三强调,“千万小心,安全第一,能防护的措施都别落下。”

  这些老师傅都是海宁的,每天一早从海宁赶来,7点开工,傍晚再回海宁。

  古戏台进入瓦作环节时,杭州已经入夏。老师傅就算开工早,也耐不住“非遗之眼”由于朝东方,上午八九点钟,太阳就烤得不行。有工人测了一下,屋顶足足比戏台下面要热3摄氏度。

  从屋顶上下来暂作休息的老师傅,第一件事就是掀开安全帽,汗水像开闸一样。

  “这些老匠人手下的活儿,就是非遗啊。我们请专业团队拍成了纪录片,在四楼的小影院就可以看。”祝汉明说,大家可以感受到更鲜活的非遗,它们不是静止的,是活生生的,与人紧紧牵系在一起。

  这是岑国和做得最久的一条“绿眉毛”,也是祝汉明盯的“大件”中,杀青最晚的一件。

  省非遗馆里的大海船,早在开馆前,就成了网红。可是,这条海船从舟山驶进省非遗馆,却经历了数年。

  祝汉明去过“绿眉毛”的制作地。岑国和的厂房距离朱家尖海岸线不到百米,充斥着木料的香气,偶尔一阵风,还会带来海水的咸腥味道。

  岑国和出身造船世家,17岁就跟父亲学造船这门手艺。2002年,岑国和复原的“绿眉毛号”是舟山乃至全国第一艘有航海能力和资质的仿古木帆船,也是他的第一件代表作。

  但馆里的这条船该做成什么样?与馆方沟通后,他决定要造一条舟山渔民用得最多的中型“绿眉毛”。

  “‘绿眉毛’这个船型,根据用途不同,大小差别也很大。用来远航的船,长度有三四十米,而中型的‘绿眉毛’,在舟山最为常见,跟馆里的这艘一般大,长度在20米左右。”

  2020年,木料一运到,岑国和就开工了。40多道工序,“绿眉毛”渐渐成形。“我们用的是最传统的技法,比如船的很多部位用的都是榫卯结构,胶合的材料也是古法制作的。”岑国和强调。

  省非遗保护中心派去的拍摄团队,用延时手法拍摄的大船诞生记,祝汉明在手机里看了又看,也看到了岑国和指挥工人把船再—点点拆解分离的过程,

  “绿眉毛”就这样七零八落等待了许久。今年上半年,岑国和急得天天打电话催:再不进场,就来不及让观众看到一条完美漂亮的大海船了。

  4月26日,省非遗馆的一楼一下子噪杂起来,岑国和带领着施工队正在赶工,祝汉明从一群人中认出他来时,岑国和一脸焦虑。

  “这真的是我做的船里面,耗费时间最长,困难最大的一条。”“拆拆就要四个多月。拆完,等等就两年过去了。”“这一拆一装,起码7个月,天天加班加点,就怕来不及。”

  随着“绿眉毛”一点点成形,岑国和终于松了下来。大船“杀青”前的几天,他放松地拍着祝汉明的肩膀,笑眯眯地说:“这艘船啊,是我造得最得意的一条,是馆里的吉祥物。它是重走海上丝绸之路起点,也象征着非遗强省扬帆远航,越走越好。”

  (图片由省非遗馆提供)


钱江晚报 潮新闻·人文读本 a0012 不是文物,是鲜活的存在 2023-09-25 钱江晚报2023-09-2500014;钱江晚报2023-09-2500016;钱江晚报2023-09-2500024;钱江晚报2023-09-2500015;钱江晚报2023-09-2500022 2 2023年09月25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