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6万名亚运会志愿者,主要来自省内46所高校
“大机器”中的“小齿轮”
小青荷扛下了这一切
本报记者 陈素萍 邱伊娜 通讯员 郑宏 童华丽 鞠好祺 林晓莹 宓卓慧
大型体育赛事中,志愿者如“大机器”中的“小齿轮”,不仅岗位多、分工细,还要求有条不紊、精密运转。为了让远方来的客人在赛会期间宾至如归,杭州亚运会共招募了3.76万名赛会志愿者“小青荷”。
“小青荷”这一名称诞生在G20杭州峰会,取自宋代诗人杨万里的诗句“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青荷”的谐音是亲和,代表着志愿者微笑的亲和力。
据介绍,杭州亚运会、亚残运会赛会志愿者招募工作启动于2021年5月,经过全球招募、补充招募,共有31.7万人成功报名,最终选拔出3.76万名志愿者,主要来自浙江省内46所高校,还面向社会重点吸纳了竞赛、小语种、医疗等专业力量。此外,还有浙江省外志愿者约400人,其他代表性群体约400人。
八分钟内
把冠亚季军三面国旗熨烫平整
杭州亚运会正式开幕后的首个比赛日,中国“游泳天团”在杭州奥体中心游泳馆亚运会赛场上一夜豪取7金4银。当晚颁奖典礼庄严而光荣,共计11面五星红旗在场馆高高升起,现场观众欢呼声此起彼伏。
当天,场馆颁奖物资储藏室里,颁奖礼宾岗位“小青荷”、来自中国计量大学的鲁志成紧张忙碌地反复熨烫着手中的中国国旗,“刚烫好的旗帜是最平整的,因为水汽可以钻进纤维空隙中,把纤维拉直。中国国旗反复熨烫得越多,我越高兴,因为这意味中国的奖牌数又增加了。”
“游泳馆决赛场次非常密集,为确保颁奖仪式顺利进行,场馆事先准备了5面五星红旗,当晚需要轮换熨烫,时间非常紧凑。”鲁志成说。这些天,他的工作是在知道比赛结果后,在八分钟内把冠亚季军三面国旗熨烫平整,再送到升旗手手中。
鲁志成用他专业的手法、敬业的态度顺利完成了熨烫工作,却没有人知道,在熨烫国旗的过程中,他不小心把手臂烫伤。比赛结束后,志愿者领队老师才发现了他手臂上已留下了一道疤。
电视中运动员采访镜头的背后,也会有小青荷们的付出。在杭州奥体中心游泳馆的比赛场次里,到场最早的永远是媒体。9月26日的比赛是晚上七点半开始,但在下午三点多的时候,就有媒体记者站在混采区。等到比赛开始之后,不到20平方米的混采区,已经里三层外三层地挤满了200多名媒体人员。
当中国队的汪顺和张雨霏等运动员出来的时候,所有的媒体记者都想挤到第一排,把话筒伸到最前面。
为了混采区的铁马不被掀翻,来自中国计量大学的小青荷杨子航蹲下来用身体当盾墙,压住了隔离的铁马。他笑着说:“有我顶着,运动员才能笑着接受采访啊。”
几封感谢信
邀请小青荷去尼泊尔游玩
最近,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信息工程学院的小青荷们收到了几封感谢信。
杭电信工转播服务领域志愿者团队收到的感谢信来自淳安赛区场馆群运行团队。9月25日,这些“小青荷”们在山地自行车赛场和铁人三项赛场上顶着烈日完成了高强度的工作。
叶瑞鑫是这支23人志愿者团队中的一员,他回忆,当时场馆内铺设的电缆线需要从先前的12根电缆中选择收回8根,并向另一个方向铺设,工作艰巨且重大,且必须要在接驳车到来前完成。“从字面来看这个任务好像简简单单,但是实际却不是这样的,当时的气温很高,在室外工作如果不做好相对应的防晒工作就会被晒伤,而且每一根电缆都是上百米长,拉紧交缠在一起。”
9月27日,在淳安界首体育中心,杭电信工学院医疗服务领域的小青荷邱沐子葳也收到了一封感谢信。
早晨8点左右,一位日本教练进入亚运分村医疗点询问有关牙疼治疗方案,鉴于综合诊所才有专门的口腔治疗医生,邱沐子葳便陪同他坐车前往诊所。就医的过程和效率非常高,其间邱沐子葳为双方进行了翻译,最终给这位教练配到了他需要的消炎药和止痛片。事后教练非常友好地对医生的服务水平、小青荷的热情服务和顺畅交流表示了感谢,并留下了感谢信。
在刚刚过去的山地自行车比赛中,来自尼泊尔的选手和教练在训练的第一天就敲响了医疗点的大门,邱沐子葳了解到尼泊尔的朋友由于环境不适应,有点感冒,为其提供了帮助。
尼泊尔的教练在之后向小青荷们表达了感谢,离开时和志愿者们交换了徽章,并邀请其去尼泊尔游玩。
低容错率
和运动员一样紧张
当各项比赛开始时,紧张的不止赛场上的球员,还有演练许久终将实战的小青荷们。
浙江理工大学的汪姝彤是观众服务领域的行政助理。“十三个入口、二十二个区域、二十八个点位、七个物资发放点,我都要牢记于心。”她说。
每场比赛,汪姝彤都要时刻巡查并掌握各区域运行情况。赛前两小时,是观众物资发放的时间点。雨衣是否发放到座位,观赛物资是否运输到点位,都是汪姝彤应当掌握的事项。
在赛前四十五分钟,观众入场达到高峰,这是汪姝彤每天工作最为紧张的时刻,她总会以最快的速度完成二十二个区域的巡查工作,并到达分流点,进行观众引导。“观众如果不能及时被引导到应去的区域,长时间停留在入口处,就很有可能发生拥堵。所以我必须以最快的速度告诉观众,他们的区域在哪里,应该怎么去。”
另一位来自浙理工的学生冯圣,是排球比赛的捡球员。当比赛开始时,坐在播报台前的小板凳上, 只要比赛用球滚出赛场到她的面前,她就必须在裁判吹哨示意运动员发球之前,将球迅速捡起并传给马上要发球的一边。
“运动员的每一次起飞扣球都近在咫尺,我好像也跟着他们到达了网的顶端。”冯圣说,这项工作需要高度集中的精神和先于裁判员示意的判断力,“捡球员工作极低的容错率以及场上紧张热闹的氛围带来了不小的心理压力,长时间保持端正的坐姿,也是对身体素质的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