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本报记者和亚运冠军邹佳琪一家人吃了顿团圆饭
鲜中带辣的家乡菜
半年没回家的她有点陌生了
本报记者 李文瑶/文 俞刘东/摄
邹佳琪和家人吃团圆饭 |
妹妹为邹佳琪 画的画 |
“你们不回家过节吗?”前几天,本报记者联系上杭州亚运会首金获得者、桐庐姑娘邹佳琪的爸爸邹来云,询问佳琪中秋节是否回家团聚,邹爸爸先是反过来问了我一句。
“亚运会期间,赛事最大。”我抖了个机灵后,没想到邹爸爸说:“那一起吃中饭吧!”
于是,没能回老家的我,在中秋节这天中午,与邹佳琪一起坐在她大伯的饭店里,佳琪尝到了她念念不忘的土豆饼和酸菜鱼,而我也体会到了乡亲们对这位新晋亚运冠军的祝福。
准备了土豆饼和酸菜鱼
外面吃不到这个味道
这是邹佳琪时隔近半年再次回到家乡——杭州市桐庐县横村。
当载着佳琪的车出现在路口时,久等在家门口的父老乡亲们立马行动:一身红的腰鼓队立马舞了起来,礼炮队站成两列。小朋友们举起备好的纸和笔,邹佳琪的弟弟妹妹们怀抱着鲜花,即便汗水流满脸庞,也坚持站在路边等候凯旋的姐姐。
这样的阵仗把佳琪吓了一跳,从她下车起,鲜花、欢呼、掌声便包围着她。再熟悉不过的回家小巷,有两米高的巨幅海报,有红黄相间的气球拱门,就连楼道里都有她夺金的照片。
“大家的快乐很直观地传递而来,还挺感动的。”面对大家的贺喜,佳琪谦虚道谢;面对老乡们的合照签名要求,她欣然答应。
家,一直是佳琪的港湾。走进家门后,她先去抱了抱堂哥家一岁多的孩子,“都没怎么见过她,不知道对我还有没有印象了。”又去看了看妹妹在她夺冠后专门为她画的画。当看到已经激动得流泪的爷爷,小姑娘也不由得红了眼眶。“是爷爷奶奶带我长大的,一直到我九岁。”老人紧紧握着孙女的手,怎样也不愿撒开。
邹妈妈告诉我,其实决赛当天,他们忍不住去赛场见了佳琪,“就十几分钟,已经很满足了。”捧着金牌,她笑称要给亚运奖牌做一个专属的展示框。
在中午的饭桌上,我终于见到了佳琪念念不忘的土豆饼和酸菜鱼。中午的饭菜多以鱼肉为主,江鲜是大伯一早去富春江边买的。
“不知道为什么,外面我都吃不到这个味道。”有意思的是,半年没归家,桌上鲜中带辣的桐庐菜却有点陌生了。没一会儿,小姑娘就忍不住“嘶哈嘶哈”起来:“有点不太习惯这个辣了。”
这次可以休息十天左右
她准备和家人一起去旅游
佳琪身上有一种超越年龄的成熟感,面对老家拿着纸甚至课本求签名的弟弟妹妹和在母校横村小学等待她的学弟学妹时,她是知心大姐姐,希望孩子们朝着自己的目标坚定向前。但在家人面前,她始终都是个小姑娘,乐呵呵的,合影时比出剪刀手逗大家开心。
夺金后,和邹佳琪一起走红的,还有她那双布满水泡老茧的手,很难相信这双手属于一位22岁的女生。
所以这次面对面,我特意又细细看了看她的手。“歇息了两天,现在手好很多了。”佳琪大方地摊开双手。
为了保持握桨时的手感,水上运动员不能戴手套,老茧和水泡都是一层层叠起来的,“其实这对运动员来说很正常,皮划艇运动员主要在虎口位置,我们赛艇运动员则在掌心。”
实际上,从赛艇轻量级女子双人双桨比赛到今天,佳琪所经历的一切都是惊喜。水上项目相对冷门,所以从预赛起,她本做好观众寥寥无几的心理准备,结果爆满的上座率和震天的加油声让她体会到了“主场作战的快乐”,是惊喜;夺得金牌后,蜂拥而至的媒体、掌声与祝贺,让她一夜成名,亦是惊喜;半年没回桐庐,回家的路上看到家乡因杭州亚运会马术比赛带来的改变,更让她惊喜。
对邹佳琪来说,家是再度起航前的充电站。这次假期,她可以休息十天左右,准备和家人一起去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