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晚报 数字报纸


a0004版:潮新闻·人文读本

文章导航

浙江出品电影《河边的错误》平遥“开幕”
30年后,余华作品再次被改编成电影,他说——

结尾,比我写的要好

《河边的错误》剧照

  初秋的平遥,夜晚很冷,但人心很热。

  10月11日晚9点,作为平遥国际电影展的开幕片,改编自余华同名小说、浙江出品的电影《河边的错误》,举行首映礼。

  该片因为聚集了原著作者余华、五年里“四入戛纳”的年轻导演魏书均、主演朱一龙这样的制作班底,意料中的一票难求。

  看完电影已经接近凌晨,但大家都很兴奋。

  出品人唐虓珲、余华、魏书钧、朱一龙临时觉得映后谈30分钟太短暂,“强行”改为90分钟。

  台上的四位嘉宾精神抖擞,台下的观众们无比踊跃,大家对中国电影的热忱萦绕在平遥的上空。

  《河边的错误》改编自余华同名小说,讲述了一桩吊诡凶案牵扯出多名嫌疑人,刑警队长马哲被无法言喻的真相不断拨弄,逐渐陷入荒诞、不安和分不清是真是幻的时刻与记忆中的故事。

  电影延续了原著小说荒诞现实主义的风格和戏仿侦探小说的特色,但与众不同的视觉观感为观众带来了惊喜,别具一格的胶片质感、构思精巧的光影美学,营造出真实细腻的上世纪90年代氛围。

  这种“氛围感”来之不易。出品人唐虓珲感叹,现在想拍出这种90年代风格的电影,需要抢时间。

  《河边的错误》故事从一条河展开,为了找到这条河,主创团队跑遍浙江各地,最后在温州龙港发现了一条符合原著里描述的河:河上有船,两岸草木旺盛,岸边的建筑仍然保留上世纪90年代的特色。

  结果到了第二年,准备开工拍摄,那条河被拓宽了,两边的建筑也都换了新颜,连瓦片都换了新的。团队只能感慨现在发展真的太快,无奈只有再找一条“旧的河”。

  提起这条河,朱一龙直接捂住了眼睛,在现场表演了“死去的回忆突然攻击我”。

  预告片中有一个镜头,是朱一龙穿着毛衣下水,为了呈现画面的颗粒感,时间选在傍晚,体感温度零下六摄氏度,“下水以后,我脑子里一片空白,之前在岸上还想着下水该怎么表演,全忘了。”

  场景还原了,服化道也得跟上,朱一龙在现场感谢道具师和主创团队的用心,他所饰演的大队长马哲身上穿的皮夹克、毛衣等服饰都是那个年代的衣服,并非新衣做旧。

  在电影中,朱一龙饰演的刑警队长马哲为破案走火入魔,进入疯癫状态。

  为了找到角色和时代状态,朱一龙每天穿着来自30年前的戏服逛县城,体验年代氛围,做足了准备工作。

  至于男主角马哲,大家觉得应该就是余华在那个年代的样子——在那张传遍全网、肖全为余华拍的著名肖像照里,他还不是“潦草小狗”,是“帅气中分”。

  朱一龙把照片打印下来,贴在床头,“我每天都是和余华老师一起睡觉的。”

  全场大笑。

  亲历过那个年代的“老同志”余华,基本肯定了这个年轻团队的努力,但眼睛也很尖,现场指出了影片中的bug:老局长浇花的东西,是那个年代没有的。但随即表示“没有大碍”,还掰着手指头算了一下,回到那个年代,导演魏书钧几岁,“3岁,是3岁!”

  “两岁,是两岁!”1991年出生的导演,自己也算了一下。

  所以大多数时候,导演只能通过不断观看那个年代的纪录片,来还原和生成这种年代的感受。

  有一场戏,朱一龙的印象特别深。

  他和导演站在监视器前,刚拍完的戏并没有什么纰漏,但两人感觉就是不对,又说不上来错在哪里,唯一的办法就是再拍一条。

  《河边的错误》就是通过不断地“再拍一条”,不断地修正说不上来的错误,最后为观众呈现了令人惊叹的上世纪90年代氛围感。

  余华开玩笑说,《河边的错误》已经坑了两个导演和两个公司了。之前张艺谋也想拍,两个人商量了四五天都没个结果,最后,他去拍了《活着》。余华以为,当当影业会是第五个,没想到还真拍出来了。

  聊到改编,出品人唐虓珲分享了一则趣事,他带着导演魏书钧去了一趟浙江海盐,参观了余华曾经就读的高中,“现在的门头,已经和北京西站差不多了。我们在门口合了一张影,发给余华老师,以示诚意。”

  最后,压力给到了导演魏书钧。

  回忆改编的过程,魏书钧是最痛苦的。

  青年导演能站在文学大师的肩膀上拍摄作品,是求之不得的机会,那段时间有个朋友打电话问他,最近在忙什么?他说在改编一个小说。

  谁的?他答:余华。

  朋友送他一句话:你何德何能?

  他说自己能听得出朋友的嫉妒,毕竟摆在面前的笔记本上写着——

  《河边的错误》,原著:余华,导演:魏书钧。

  “真幸福!”

  但笔记本后面都是空白,一个字都没改出来!

  他初读《河边的错误》,没看懂,等读第二遍的时候,又产生了怀疑,结局到底是什么呢?

  魏书均的困惑,朱一龙是感同身受的,他是先拿到剧本,然后又去看了小说,结果还是看得云里雾里,荒诞现实主义的风格和戏仿侦探小说本就带有阅读门槛。

  余华延续了“把痛苦留给读者”的风格,“用文字描述的时候,你是可以混的,某个人物稀里糊涂就写过去了,但拍电影不行,这就是文字和影像的区别。”

  在映后对谈上,这位作者毫不吝啬自己的赞扬,表示自己非常喜欢电影对小说内容的补充,电影结尾甚至超越了原小说。

  “魏书钧拍的这个最后的场景我觉得特别好,比我自己写的结局要好,改编就是要这样。我看了两遍,第二遍更喜欢,大家不看两遍可惜了。”

  他又拉出张艺谋:“当初张艺谋拍《活着》,别人来说改了非常多,我跟他说,改得多才是好的,说明导演是在思考的。”

  看到首映的盛况,听到余华老师的肯定,魏书钧和朱一龙都表示,忐忑的心终于定了。

  “余华老师之前看过一次,说很喜欢,我怕是客套话。这次我全程偷看余华老师,看他有没有睡着,他一直聚精会神的。看完后,他和一龙握了握手,拍了拍我说,‘小魏,干得好!祝贺你们!’我很激动,特别开心。”

  朱一龙也说:“我和导演一样,担心是客套话。但余华老师说了很多喜欢的细节,对我们来说是很大的鼓励。”

  出品人唐虓珲趁着这个话题,现场开始拉动票房:10月21日电影上映,大家一定要走进影院去看《河边的错误》。

  为什么呢?因为余华老师作品改编的电影,上一部是在30年前(注:张艺谋作品《活着》1994年上映),或许下一部,要在30年后了。


钱江晚报 潮新闻·人文读本 a0004 结尾,比我写的要好 2023-10-15 钱江晚报2023-10-1500007;钱江晚报2023-10-1500010;钱江晚报2023-10-1500008;钱江晚报2023-10-1500016 2 2023年10月15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