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晚报 数字报纸


a0007版:潮新闻·人文读本

文章导航

对话13个科举落榜生,宁波80后作家徐海蛟——

致敬“失败者”

徐海蛟
著有《山河都记得》《故人在纸一方》等14部书,曾获人民文学新人奖、浙江省五个一工程奖等。

  宁波作家徐海蛟,曾以非虚构之作《山河都记得》,获春风榜新人奖提名。如今,他在古纸堆里反复耙梳,于历史深处不断开掘,又端出了一部心血之作《不朽的落魄——十三个科举落榜者和他们的时代》。10月26日,这部书将在宁波举办作品研讨会。

  自唐以降,直至晚清的时间长河里,徐海蛟一一拾起这些名字:杜甫、李贺、温庭筠、姜夔、王冕、唐寅、吴承恩、徐渭、张岱、金圣叹、顾炎武、蒲松龄、吴敬梓。

  为什么要写他们?

  “我用这十三个科举落榜者来致敬‘失败者’。”他说。

  “每天持续不断地写4个小时,中途没有停歇过一天,像跑了一次很长的马拉松。”徐海蛟说。

  13个失败者,杜甫的忧患、李贺姜夔的孤绝、王冕的骨气、温庭筠的放浪、金圣叹的不羁、徐渭的狷狂、唐寅的风流……都撞击着他的灵魂。

  但最令他念念不忘的,是张岱。

  《西湖寻梦》是张岱的名作,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明亡之后,他把最多的心血放在了为亡明著史上。盛世时,张岱鲜衣怒马,明朝灭亡后,他流落到深山老林里,背着书和断掉的古琴,携家人在深山里养蚕、织布、耕作,变成了一个农民。但他顶住了生存与精神上的双重压力,用30多年的时间写出了一部巨著《石匮书》,也就是明朝史。

  徐海蛟说,中国历朝的状元有649个,至今有几人为人所知?张岱家族就是一个“科举豪门”,曾祖父是状元,高祖、祖父、叔叔、伯伯都是进士,但偏偏张岱连举人都考不上。但家族里最终被后世记住的人,恰恰是张岱。

  “我想告诉读者的是,一个人以人的方式出现的东西,而不是作为大咖、符号出现的东西。所以,我更关注的是人性。”

  在这本书里,能看到他们的坚持,他们无法被遮蔽的才华,也能看到他们被生活所迫时种种的无奈、脆弱、痛苦、委曲求全,还有他们自身的缺点,他们人性里的纠缠和风暴。

  因而,他们才是真实的人。

  “最近上了热搜的有一个35岁的‘高考钉子户’,他复读14年,高考15次,今年还在考。这不禁让我想起了蒲松龄,他的大半生都在考试。19岁左右考到秀才的第一名,但这也是考试成绩最好的一次,后来考了十多次,头发都考白了,一直到生命的最后几年,他才死了科举的心。”徐海蛟说,蒲松龄的另一面是,他一边当家庭教师一边写作,写下了《聊斋志异》。

  在古代,中举的是少数,大多数读书人都是失意者。对照今天,“我想说,首先要承认自己是普通人,父母是普通人,孩子也是普通人。”徐海蛟说,“只有认识到生命的平凡,我们才有可能去获得不凡。”

  他又说:“我们的人生是有很多可能性的,不只考学这一条,成不了龙,你可以成为飞鸟。”

  徐海蛟想通过此书,这样告诉下一代的后生们。

  在徐海蛟看来,中国的科举制度,“最大的意义就是阶层的打通和政权的开放。另一个重大的意义,就是没有考中的人、没有做官的人,回来以后可能成为地方的乡贤、乡绅。这些人左右了这个地方的精神特质和文化背景。”徐海蛟说。

  “书中的十三个‘落魄者’,正是他们那个时代在各地输出了精神、思想和文化的人。”


钱江晚报 潮新闻·人文读本 a0007 致敬“失败者” 2023-10-15 钱江晚报2023-10-1500007;钱江晚报2023-10-1500009;钱江晚报2023-10-1500008 2 2023年10月15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