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晚报 数字报纸


a0002版:潮新闻·追忆

文章导航

“每次看到,他都会问我家人的情况”

江坪和钱江晚报的年轻人

2022年11月6日,江坪同志从事新闻工作70年座谈会在杭举行,他以热爱、坚守、创新三个关键词与大家分享自己的工作感悟。 本报记者 董旭明 姚颖康 摄

  10月12日晚,一代报人江坪永远放下了笔,享年90岁。

  江坪是新中国第一代新闻人,从1952年起,历经浙江工人生活报、浙江日报、浙江省新闻工作者协会等多个岗位。从普通记者、传媒总编到记协主席,70年来,他一直在写,在记录,在思考,诞生了《中国讲师和西德博士帽》《推荐鲁冠球的一封信》等诸多名篇佳作,还出版了《在甬江怒潮中》《心向读者 情系万家》等著作。

  江坪老总编的去世,是整个浙江新闻界的巨大损失,而对于钱江晚报来说,36年前,那个为我们“接生”、取名、提出slogan的人,走了。

  36年来,江坪对钱江晚报、对钱江晚报的年轻人,一直关爱有加。钱江晚报的同事和晚辈们怀着十分沉痛的心情,纷纷表达对他离去的不舍和怀念,在点点滴滴的回忆里,我们悼念他的离去,感谢他对钱江晚报做出的巨大贡献,也决心要发扬他顶天立地的精神,在时代的浪潮里讲述更多精彩的浙江故事。

“江老总每次看到我,都会问我家人情况”

  1987年1月1日,53岁的江坪和六七十人守在轰然作响的老式印刷机旁,等待一张新报纸的出生。

  这一天,钱江晚报正式创刊。

  作为筹备组负责人,他多次对记者回忆这个瞬间。在他心底,已经想好了一个祝福:这个新生儿,永远是勇立钱江潮头的弄潮儿。

  这张报纸,为谁而办?溯源而上,这张报纸的源头,在绿水青山,也在读者、在老百姓。江坪朴素的想法是,这份报纸,要能够为老百姓的生活,做一些实实在在的工作。

  这些想法,最终汇聚成8个字:“心向读者 情系万家”。这八个字,是钱江晚报的办报宗旨,至今未变。

  钱江晚报记者方时列1993年进入钱江晚报,他说,和江老总交集时间越久,越觉得,“心向读者 情系万家”这八个字不止是他的办报理念,更是他的为人风骨。

  方时列说,江老总以前常在钱江晚报知名副刊栏目“晚潮”发表随笔,有时是游记,有时是杂文。“江老总的文章始终以小说大,朴实亲切,我想,这是他对‘心向读者’的最深理解:文章是给读者看的,不是显摆自己多有文化的。”

  “我进报社后,江老总每次看到我都会问我家人情况,次数多了,我觉得他是真的关心别人,从关心我家开始,对他来说,所谓‘情系万家’,不是口号,是真情流露。”

  “作为一个老总,他从没摆过架子;作为一个文字工作者,他一直在写;作为一个同事,他一直在食堂和我们吃饭。”方时列说。

  江坪喜欢写作,每周仍然要在浙江日报上发表评论。钱江晚报记者金华回忆说:“每次到他办公室去约稿,总是见到他在电脑前不停敲字,一篇篇稿子,一本本书的打印稿,理得整整齐齐。”

  前段时间,金华在报社大院里碰到江老总,“那天,我上前向他问好,他还是跟以前一样,问了不少关于报纸的事和报社里一些他熟悉的人的情况。”金华说:“不管是电脑还是微信,江老总一直用得相当熟练。对了,他的微信名叫黎群,黎民群众的意思。”

“他爱和年轻人聊天,还跟年轻编辑飙起了俄语”

  去年11月10日,钱江晚报记者节活动,江坪专程来到晚报,为演播室和陈列馆揭幕,也为卡塔尔世界杯出征记者践行。记者徐洁也在其中。

  “他爱和年轻人聊天,对新媒体的生产模式特别感兴趣,会在制图小编身边俯身下来,还跟首页编辑飙起了俄语。”

  那一次来,他还热心联络钱江晚报历任老总为晚报成立35周年送上贺词。那天,江坪走到自己提出的钱江晚报办报宗旨“心向读者 情系万家”这副对联前,停下了脚步,认真对身边的年轻记者讲述了当年晚报的创办经历,他说,这是钱江晚报的立足之本。

  钱报年轻记者向他讲起如今的“小时小店”“健康小站”,江坪听得认真,他说:“这就对了,当年钱江晚报记者走进商场站柜台、走上马路拉煤车,就是要走进百姓生活。”

  “在他身上有种很强感染力,你能看到:做一份热爱、擅长、出产价值的工作,然后从中自我实现是怎样的感觉——所有的快乐,来自学习、积累、进步,来自深耕一份事业,不断把它变好,看着它把世界变好。”徐洁说。

  退休的那些年,江坪依然经常给钱江晚报的青年记者提出很多创新性的意见,总是鼓励年轻人创新,勇于尝试,不断开拓。他说:“一个人一定要有一个无法放弃的追求、无法割舍的事业,这样人才会变得坚强,有力量。”

  去年记者节,由浙江省新闻工作者协会、浙江日报报业集团共同举办的江坪同志从事新闻工作70周年座谈会在杭举行。钱江晚报年轻记者刘俏言听完后,写下一篇侧记《历经70年铅与火、光与电的岁月,年轻记者从老前辈江坪身上学什么》。

  “我在江老总身上看到了创新迸发出的力量。当一个老记者前辈每天都在思考着创新时,作为一个年轻记者,又为何不能做到勇立潮头、引领时代呢?”

“他对每一个交往过的晚报小同学,都会记着”

  江坪的接地气和亲切感,是很多年轻记者经常提到的关键词。“他对每一个交往过的晚报小同学,都会记着,即便只有一面之缘,即便只有一个小时。”钱江晚报记者马黎说。

  2013年,江坪出版《记者的足迹》,总结自己60年的记者生涯。在晚报刚刚工作一年的文艺部新记者马黎前去采访。

  “那次采访后,这十年,我没有再碰到江老师。对我这样一个小同学、一小时的采访,他应该早已忘记。前年,2021年7月,我接到记协刘卓文老师的电话,江老师托她送来新作《随感录——江坪评论选》,我当时神经大条地问:刘老师,江总编是江坪老师吗。刘老师回复:是的,老总编。我说:我记得很早很早采访过他。她回:是呢,他都记得你呢。”马黎说。

  江坪提携晚辈,常常亲自带上新记者去采访,当时的钱江晚报记者,现在的浙江共产党员杂志集团副总编徐澜就是其中一个。

  “我和他一起采访过华君武,并为钱江晚报晚潮副刊约稿。江坪总编是一位纯粹的报人,有风骨、有情怀、有思想、有温度。他的女儿与我同岁,我更多是把他作为父亲那样交流,因为他没有官架子,有时候说到动情处还会哭。”

  钱江晚报康凯回忆说:“有一件事印象特别深,我大学毕业分配到报社没两年,正好浙江日报缺体育记者,江老总要把我从钱江晚报调到浙报去。那时我年轻不懂事,不愿意去,还洋洋洒洒写了封陈述我理由的信,去江老总办公室当面交给了他。江老总看了之后一句也没批评我,回头却把当时的晚报领导批评了一顿。三个月之后,当时我已在浙报文教部,有一天部主任开会回来告诉我,说江老总在会上把我发在头版上的一篇稿子好好表扬了一通,后来这篇稿子评上了省好新闻一等奖。这一进一出的批评和表扬,让我意外,也让我多年之后仍感慨江老总对年轻记者的爱护,以及当领导的方式方法。”

  钱江晚报的老同事王慰平前些天刚去看望过江老总,“我们很幸运,那天,他精神不错。”

  刚到时,他还昏昏沉沉睡着,被女儿叫醒后,见到老同事,一下子兴奋起来,“聊了很久”。

  “我们都是您培养的。”王慰平记得,他在病床前对江老总说了这么一句。“都是互相成就的。”老爷子马上接了一句。

  “他的内心很善良,是一个始终保持知识分子底色的老报人。”王慰平说,“我们永远怀念他。”

  江老总走了,不变的是,他看着长大的钱江晚报依然与你日日相见,还包括那八个字:心向读者 情系万家。


钱江晚报 潮新闻·追忆 a0002 江坪和钱江晚报的年轻人 2023-10-15 26344575 2 2023年10月15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