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晚报 数字报纸


a0003版:潮新闻·在浙里

如何留住乡愁古韵?省政协这场会议透露出不少浙江“秘密”

守住文化根脉
让古村落“活”起来

富阳文村村 视觉中国供图

  如何在城乡建设中保留古村落风貌,让乡村“活”起来,是古村落保护与发展的一个重要命题。这也是10月27日浙江省政协召开的以“加强城乡建设中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为主题的民生协商论坛上的一个热点话题。在这场协商会上,政协委员、专家学者、群众代表从不同角度建言献策,省直有关部门负责人在现场积极回应。

  置身于全面乡村振兴的历史进程中,古村落保护传承是不可或缺的人文基础,在探索发展中,它被不断赋予新的时代内涵。

避免“千村一面”,保留“原汁原味”

  在城乡发展的大趋势下,古村落的保护与发展如何避免“千村一面”?

  辨证施治是一大关键。在省政协委员、中国美术学院副院长韩绪看来,艺术乡建是唤醒古村落独特文化之美的一种实现路径。

  地处浙江省富阳区远郊的文村村,现有40多幢明代、清代和民国时期的民居。

  此前,村里没有整体规划,新旧建筑混建。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院长王澍2012年对村庄进行了总体规划,通过研究乡村的区位、生态、文脉、习俗等,让村庄在葆有本身气质的基础上,实现韵味升级。

  “以建筑推动乡村振兴,为浙江乃至全国地域建筑文化特征的重塑带来不可估量的研究示范价值。”韩绪说。

  要避免“千村一面”,“原汁原味”也极为重要。从每一条街巷到每一处建筑,“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聚落空间,都有完整的生命。

  “古村落修复过程中要注重历史记忆与传承,防止拆旧建新、偷梁换柱、改变风貌等。”金华市政协委员、兰溪市政协副主席陈兴兵说,在保护古村落时要深挖故事,并予以研究、传承与转化,让每一幢老屋都记载祖祖辈辈的创业故事,每一块土地都书写历代家族变迁史。

  古村落如何在保护与发展中更有烟火气,也是很多专家学者及相关部门负责人关注的问题。

  在陈兴兵看来,世代生息于斯的村民,是古村落文化重要的传承者、守护者。在保护过程中要慎砍树、不填塘、少拆房,尽可能在原有村庄形态上改善居民生活条件,让特定的时间在特定的空间里形成特定的乡愁记忆,让特定的事物引发某种美好的回忆。

注入文化创意,让名人故居潮起来

  传统村落代表着历史,属于当下,更拥有未来。

  杭州市萧山区临浦镇横一村的变化给韩绪留下了深刻印象。依托美丽经济,横一村集体经济收入从2018年的30余万元,增长到2022年的511.66万元,成为全国共同富裕观察点、全省首批未来乡村之一。

  “围绕‘绿色+农文旅’发展方向,整体改造村庄,实现农户庭院整治提升,引导农户将自家房屋改造为民宿、饭店、超市、书院、咖啡馆等商业经营业态。”韩绪说,艺术乡建可以与多行业交融共生,为进一步提升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提供更多可能。

  而绍兴市政协委员、绍兴市城建档案馆原馆长屠剑虹则从名人故居保护的角度来看待这一问题。

  绍兴名人辈出,很多名人故居都分布在乡间。它们已成为乡村旅游的窗口,也是乡村振兴的有机组成部分。

  在屠剑虹看来,要找到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契合点,秉持“历史+人文”的地方特色,从文化创意、数字化发展、生活化和时尚化利用寻找切入点,让名人故居真正潮起来、活起来,从而实现优秀历史文化的广泛传播和可持续利用。

  湖州市政协委员、中规院长三角文旅研究院有限公司刘畅博士将目光聚焦在乡村博物馆的打造上。

  2021年,浙江作为全国3个试点省份之一,率先启动了乡村博物馆建设试点工作。一座座带着泥土气息的乡村博物馆成了广袤乡间新的人文风景。

  刘畅认为,乡村博物馆可以接入浙里好玩等数字平台,推进馆校、社会组织之间合作,打造游客文化体验与互动体验的研学线路,促进博物馆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互哺。

  行走在浙江乡间,一颗颗“珍珠”正闪烁新的光彩。如何串珠成链,在更广域范围内做好古村落保护与发展的大文章,尚有很多路要走。


钱江晚报 潮新闻·在浙里 a0003 守住文化根脉
让古村落“活”起来
2023-10-31 26408157 2 2023年10月31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