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晚报 数字报纸


a0002版:潮新闻·人文读本

文章导航

河姆渡文化发现50周年
考古成果特展北京开幕

342件文物的第一次

1973年河姆渡发掘现场

  河姆渡文化发现50周年

  考古成果特展北京开幕

  件文物的第一次

  本报记者 马黎

  上个月,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11月8日,中国国家博物馆,“远古江南·海陆山河——河姆渡文化发现50周年考古成果特展”正式对公众开放。

  浙江文物考古工作者在探索和践行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这一精神,将深入实施浙江考古“启明星”计划,持续推进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和“考古中国”重大项目,点亮上山、河姆渡、良渚等三颗“启明星”。

  河姆渡是长江文明的摇篮,是新中国成立以后浙江考古点亮的第一颗启明星。中国百万年人类史,一万年文化史,五千年文明史,浙江考古都有实证,七八千年井头山-河姆渡,是从1万年文化史迈向5000年文明史的中间环节,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围绕三大启明星,潮新闻·钱江晚报将推出“考古启明星”系列报道。今天,先来讲讲“河姆渡星”的故事。

  一个文物考古大展开幕后,很多人抢着做一件事:暴露年龄。

  “今天下午,中国国家博物馆河姆渡文化发现50周年考古成果特展开幕,图三是展柜里的教科书。图四五是我的初中教科书。”11月7日,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方向明发圈“抢沙发”,提前准备好四本书。

  中国国家博物馆南4展厅,一个展柜里,放着人教版《中国历史》第一册,书页泛黄,翻开的这一页,有一句话:“1973年,又在浙江余姚县河姆渡村发现了一处约七千年以前的氏族遗址,我们称它为河姆渡遗址。”1978年,河姆渡遗址首次载入中学教科书。

  “河姆渡遗址的发现,揭开了中国史前文化多元一体的真相,改写了历史。我本人就是在中学课本里知道河姆渡的。”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考古研究所所长陈星灿在开幕式上这样说。

  “1981年我就去了河姆渡,那条公路坑坑洼洼,车颠簸了大半天才到。”研讨会上,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王仁湘开始回忆杀。

  11月7日,“远古江南·海陆山河——河姆渡文化发现50周年考古成果特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开幕。

  这个世界级考古发现,至今已有50年。

  他老了吗?

  大家族50年后首次同框

  “大哥”河姆渡遗址说:“看这个展览前,需要先搞清我的家族成员网络——河姆渡遗址、田螺山遗址、井头山遗址、河姆渡文化,都是啥关系?”

  1973年,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破土而出,发现了大片干栏式建筑遗迹与丰富的石、骨、木、陶器和动植物遗存,最早年代约距今7000年,尤其是保存良好的反映稻作农业发展进程的各类稻作遗存,奠定了河姆渡文化在中国考古学中的特殊地位。

  河姆渡遗址不是只发掘了一次,它经过了1973年夏的试掘和1973年冬、1977年冬两次科学发掘,发现叠压着4个文化层,发掘出土了6700多件文物。

  一般而言,我们把河姆渡遗址一到四层为代表的遗存统称河姆渡文化,年代可以分为早期(一期距今7000-6500年,二期距今6500—6000年)和晚期(三期:6000-5500年、四期5500—5300年)。

  “震惊中外”四个字,在那个历史年代是实打实的——河姆渡遗址的发现和河姆渡文化的确立,扩大了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研究领域,第一次证明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同是中华文明的摇篮,改变了人们在中华文明起源的问题上中原地区一元论的认识。这是河姆渡发现50年来最重要的意义和地位。用浙江省文物局局长杨建武的话说,八个字:改写历史,颠覆认知。

  “大哥”是50年前被发现的,但他并不孤独。

  50年来,已发现的河姆渡文化遗址有数十处,经过发掘的遗址有15处左右。

  这次大展,河姆渡大家族第一次约齐了。我们才能看到河姆渡文化较完整的面貌——它是中国南方地区最重要的。

  等等,还有一位大家长呢。

  他也来了——井头山遗址,是河姆渡遗址发现50年以来,在浙江沿海发现的又一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新石器时代遗址。

  2013年,在河姆渡遗址13公里的余姚市三七市镇井头村,发现了一处地下5-10米深的遗址,出土了数量巨大的被先民食用后废弃的各种海生贝类:蚶、螺、牡蛎、蛤、蚝等,经过碳十四测年,确定距今8000多年,早于河姆渡遗址1000多年,被命名为井头山遗址。

  放在整个中国沿海地区来观察,井头山遗址是埋藏最深、年代最早、保存遗物最丰富的贝丘遗址,为河姆渡文化的海洋性起源提供了实证。

  也就是说,河姆渡人的“祖辈”找到了。

  井头山遗址的发现和发掘成果,初步探明了河姆渡文化的本地来源,延伸了浙江乃至整个中国沿海地区原有的历史轴线和发展脉络,为证实中国海洋大国找到了重要的海洋文化源头,更为中华文明组成的完整性(平原农业草原牧业、海洋渔业文明)提供了依据。

  2020年,井头山已经完成了第一期发掘,如今,第二期发掘正在进行中。

  “空前、集大成、全方位。”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孙国平脱口而出三个前缀,概括了这次展览的“第一次”。

  他参与河姆渡文化考古已经20多年,“一生的黄金时间都在河姆渡。”

  “从考古这样一种职业经历来说,我从小时候接触河姆渡文化,在我中年的时候负责主持河姆渡文化田螺山遗址的发掘,又在我的职业生涯的最后阶段,有幸碰到了河姆渡文化源头的井头山遗址。所以从我个人的学术历程,或者是整个职业生涯来说,我觉得非常幸运。”

  可以说,如此完整展现河姆渡文化面貌的展览,是第一次。

  过去,我们看到的跟河姆渡文化相关的展览,大部分都是某一门类的展示,并不全。比如我们在河姆渡遗址博物馆看到的,只是馆藏文物,而浙江省博物馆馆藏的河姆渡“镇馆之宝”,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的大量田螺山遗址、井头山遗址的精品文物,以及其他兄弟博物馆的馆藏,从来没有集聚在一个展览里,这次,它们在北京同框了。

  这次展览展出了342件(组)文物,什么概念?

  说一个数字,河姆渡文化遗址出土的文物,目前总数达到了20000多件,光是一个田螺山遗址就出土了10000多件,河姆渡遗址也有6000多件。至于井头山,满坑满谷的贝壳标本已经无法用数字来计算。

  所以,这342件是从2万件文物中选出来的精品,河姆渡文化遗址占到60%左右,井头山遗址占30%左右。

  (下转3版)


钱江晚报 潮新闻·人文读本 a0002 342件文物的第一次 2023-11-12 钱江晚报2023-11-1200011;钱江晚报2023-11-1200001;钱江晚报2023-11-1200013;钱江晚报2023-11-1200022;钱江晚报2023-11-1200021;钱江晚报2023-11-1200023 2 2023年11月12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