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艺术,要搞怪
猪纹陶钵 |
田螺山出土的独木舟模型 |
上接2版
爱艺术,要搞怪
这次展出的河姆渡文化的文物,大部分来自河姆渡遗址博物馆的精品文物,浙江省博物馆也特别借调了十多件上个世纪70年代河姆渡遗址出土的代表性文物。
要说“此生必看”,孙国平说,在考古人眼里,首先看学术价值,第二个看工艺价值或者说艺术价值,第三看科学价值,第四个是社会价值。
从这几个方面来评判的话,这几件都是河姆渡文化最重要的文物:大家已经非常熟悉的河姆渡人的logo“双鸟朝阳”——双鸟纹象牙蝶形器,也是我国禁止出境展览的文物之一。
猪猪也从浙博“出差”到北京了——猪纹陶钵,两侧阴刻的猪猪图案,尤其腹部还阴刻重圈和草叶纹的混搭装饰,可以说是河姆渡另一个著名logo。
还有过去不太被人关注的迷你蚕纹象牙柄端饰,椭圆形器身上围绕着6只蚕纹。没错,河姆渡文化中发现了蚕的形象。什么用?河姆渡人已经养蚕纺织了吗?这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方向明说,我们在良渚文化里还没有找到明确的蚕丝痕迹,但没有找到并不能说明它没有。河姆渡人这件象牙柄端饰上的图像,就是两条蚕宝宝在交尾,交尾组合成的图像,跟良渚神像冠帽上的“介”字形非常一致。
发现没,河姆渡人太爱搞艺术创作了。
在很多罐、盆、钵等器物腹部,都可以看到刻划动植物图像。他们最爱的艺术创作题材是什么?
芽叶或禾苗的植物图像,与圆、重圈、螺旋的天体图像组合,常常出现在鸟、猪、鹿、象、犀牛等动物图像上。
河姆渡文化遗存中还有一些小的陶塑件,数量比较多,大多数是随手捏塑出来的小陶玩,主要模仿日常生活用品,少量模仿动物和人的形象,有人头、猪、鹿、鸟、鱼等。
总结一下,虽然更早的上山文化、跨湖桥文化已出现以彩陶为代表的装饰艺术,但直到河姆渡文化早期,刻划、雕塑、漆绘等风格多样的原始艺术品才大量出现。河姆渡人在生活之外,还有丰富的精神信仰活动。
泡水的木头,8000年前黑科技
田螺山遗址最重要的文物也是第一次集聚展出,一口气来了100多件(组),主要来自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这是双鸟木雕羽冠,和“双鸟朝阳”都是双鸟图案,一个是木头的,一个是象牙的。
孙国平说,象牙的双鸟,很可能不戴在头上,可能挂在胸口。但是,田螺山的这件羽冠,确定是戴在人头上的。
为啥?
它用整块木料精细雕凿、镂刻而成,最重要的是,器形是弧形的,贴合人的头部装饰,后面还有捆绑的痕迹,“就像生日时,很多人戴在头上的那个头套。”孙老师这个比喻秒懂了,“而且,这个比生日头套更高级,上面还可以插东西。”
在目前整个河姆渡文化中,只此一件,是孤品。这也是河姆渡文化时期开始出现社会等级分化的一个早期表现,可能是氏族首领或巫师举行祭祀活动时的一件重要道具。
有观众发现,嗯?这件羽冠怎么是泡在水里展出的,这种展陈方式有点少见啊。
孙国平说,因为还来不及脱水处理,“脱水处理一般要两年以上才能完成,田螺山的木质文物脱水处理做了5年多,很费时间。”鉴于它的重要性和安全性,这次用了比较少见的展陈方式,直接泡在水里展出。
田螺山遗址出土的独木舟模型,也是泡水展出。这件独木舟很迷你,差不多半本杂志大小,由整块原木雕凿而成,最重要的是造型——尖头方尾,船尾和船首上翘,中间是方形的船舱,船底弧形,形状已经非常接近我们现在的木板船。虽然不是在生活中使用的,但是,做独木舟之前,不得先打个版吗?
再走几步,很多观众围在三件泡着水的缸前,走不动了,里面依然装着几块看起来平平无奇的木头。
“8000年前的木头啊,怎么看起来这么新?!”
井头山遗址展出了近100件文物,也是第一次大规模公开展出,尤其是木器。木器是有机质,非常容易烂,但是井头山遗址8000年前的木器,保存完好,颜色、形状,像新的一样。“能保存到现在,很不容易。”孙国平说。
不仅保存得好,我们还可以看到8000年前的黑科技。
一看到水里的这件木柄,亲切感扑面而来。
孙老师从“澡盆”里拿出了一把木柄,还有一块石斧,一插,居然刚好插进,原来这是斧头的木柄。“大家来猜猜,它有什么用?”“这是井头山最有代表的木器,在其他地方都没有见过。”
井头山的出土木制品种类太多了,木棍、扁担形木器、木杵……写不完。展览文案中是这样写的:这是中国木作工艺技术举世领先发展的最早最完好实例。
这不是虚词。
像这样的木柄,已经出土了30多件。孙国平这次忍痛挑了一件,文物太多展览放不下了!
木柄旁边,还泡着一件木桨。
河姆渡遗址出土过8件船桨,器形都不完整,但在50年前来看,已经是中国最早且保存比较好的船桨了。但是,考古总是不断刷新我们对历史的认知,田螺山遗址出土了30多件船桨,完好的有六七件,这次展览展出了三件。
但是,记录又被井头山人破了。井头山目前出土了三件木桨,最完好的一件,2020年4月出土,孙国平把它带来展览,命名为环首弧形船桨。
这是中国目前年代最早、保存最好的一件船桨,也是目前已知中国乃至世界上最早的一件用于近岸航海的船桨,推测当时的先民可能已近海捕捞作业。这也是井头山先民适应海洋、利用海洋的又一实证,是中国海洋文化起源重要的证据。
泡在水里的,还有一件最早——井头山人的干饭用碗。
跟船桨的木材不同,这件木碗是桑木做的,口沿一侧有半环形小单耳,底部有四个小乳钉足,表面规整光滑。
井头山遗址目前只发现了这一件木碗,距今8000多年,这可能是中国目前最早的一件木质容器。
不同造型和不同用途的木器,用不同树种木材加工,井头山人对于树种材质已经具有丰富的辨识经验。
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井头山遗址最让人震撼的,就是地层里多到快要满出来的贝壳,考古学上有个专门的称呼,叫做“贝丘遗址”。
如果把井头山遗址放在整个中国沿海地区来观察,它也是埋藏最深、年代最早、保存遗物最丰富的贝丘遗址,距今8000多年。
孙国平从井头山遗址运来了数十筐贝壳标本,装进15厘米厚度的玻璃槽,现场做了一个考古地层的模拟展区。这就是8000年前的大型吃货现场,井头山人每天的海鲜大餐——出土遗物中最多的一大类,是先民食用后丢弃的数量巨大的各种海生贝类。排行榜前五名:蚶、螺、牡蛎(其中就有我们现在常吃的生蚝)、蛏、蛤。
除了大量贝壳,还有海鱼的脊椎骨、牙齿、耳石,以及螃蟹壳等,都是井头山人开发海洋资源的直接证据。比如满坑的金枪鱼骨,是出土深海鱼类鱼骨的代表,井头山人最爱的深海鱼类。
8000年前,宁波人已经吃螃蟹了。
“中国人吃海鲜的时间,通过井头山遗址的考古后才敢相信,至少已有八千年的历史,怪不得现在的宁波人和沿海浙江人这么喜欢吃海鲜。而且,井头山遗址出土的海鲜遗存中还有很多螃蟹壳和螃蟹钳,所以,原本大家常说的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也无疑是宁波人。”孙国平说。
贝壳除了吃,还要做成工具。
井头山遗址出土的丰富海洋经济遗存表明,“古宁波湾”区域乃至浙江沿海地区,是中国海洋文化起源的主要区域。井头山文化类型,以海洋生态经济为主要依托,是中国人适应海洋、利用海洋的最早例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