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评论家,走进黄咏梅的小说世界
她的笔下,日常生活忽然盛开
本报记者 张瑾华
跟着评论家,走进黄咏梅的小说世界
她的笔下,日常生活忽然盛开
本报记者 张瑾华
黄咏梅,中国当代70后实力派女作家。
作为小说家、鲁迅文学奖获得者,黄咏梅的笔下始终关注我们习以为常的日常生活,关注普通人物,关注人类的基本情感与命运,擅于从日常生活的蛛丝马迹中开掘出时代和历史的真相;她的作品有着比历史更丰富、更真实、更具有细节性的“微观史学” 的写作风格。
日前,全国知名学者、作家和评论家相聚钱塘江畔,参加由浙江财经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省一流学科、浙江当代文学研究中心主办的“黄咏梅小说创作研讨会”。
黄咏梅加盟浙江财经大学已有一年多。研讨会上,中国作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中国作协副主席吴义勤认为,当下传媒时代的文学阅读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但文学最好的土壤可能还是在大学。在大学里营造一种文学的氛围,是每个大学非常重要的人文使命。
参加这次研讨会的,有不少国内优秀的专家。正如吴义勤所说,黄咏梅的小说只不过是一个标本,一个话题,一个引子,通过研讨黄咏梅,可以从更宽的维度介入中国当代文学的现场、青年作家写作的很多问题,包括中国当代小说的很多问题。
潮新闻·钱江晚报选取了几位文学评论专家的发言,来帮读者多方面了解黄咏梅的小说世界——
张燕玲:广西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文学评论家
一江两色的多维写作
黄咏梅的作品有着较高的辨识度,一是她的小说品相稳定,无论数量,还是质量;二是她的作品律动着时代与历史的回声,形成鲜明的现实主义创作风格。
新作《夜间暴走》《这个平凡的世界》,呈现人世间的常态和普遍性。日常与无常,情感与欲望,在作者流利的叙述以及细腻精准的笔墨中,不断触碰着市井里琐碎又珍贵的人性真相,指向人际关系和自我寻找,充满世俗的烟火气、生活的温度和时代气质。
咏梅的作品其实就像钱塘江潮,看似平静,却潮中有潮,这种多维的丰富性也如她故乡鸳鸯江一样“水无常势”,既是温润的,也是险峻的;既泾渭分明,又圆融情暖。黄浊的浔江部分,一如她笔下浑然的俗世生活,泥沙俱下,藏污纳垢,却生机勃勃;清绿的桂江部分,又如她作品山河人烟中透出的精神守持,那是咏梅内心一直挺立的理想主义,深刻的洞察力和锐气是她作品的精神,是她笔下人物的尊严,哪怕再卑微、再平凡的生命,都像清澈的漓江水,有洁净的尊严和精神,哪怕只有一点点。这些人物汇成一江两色的鸳鸯江、西江,流向珠江,流向大洋,流向世界。关于鸳鸯江的文学地理与艺术想象在咏梅的多维视野里,颇有意味。
贾梦玮:江苏省作协副主席、《钟山》杂志主编
他者写作的丰富性
黄咏梅以她扎实的作品很好地履行了文学的常识,这几年她以常识的文学书写而成的《父亲的后视镜》《负一层》《一本正经》已经成为新世纪文学的名片。
最重要的是她创作的小说世界,赋予了人物和故事应有的厚度、灵性和丰富性,实现了文学意义上对人性深刻的理解。在黄咏梅的小说世界当中,人物性格与社会现实之间的交流,有时看起来是对立的,但更多是相互促成的,甚至是带有自娱性和自洽性的。
我想,她作品的厚度主要是来自于此,她自己的理想跟她的小说实践之间,我觉得是达成了某种同一性。
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黄咏梅是一种他者的写作,极少自传体。各个阶层、各个年龄段,各个带着生活过往的各种小人物,在黄咏梅笔下都是主人公。
建立在这两方面上的丰富性是非常难能可贵的,有很多女作家的作品看多了之后,会有重复感、单调感,看一篇很过瘾,看多了就麻木了。所以,咏梅的文学带有非常难能可贵的丰富性。
黄德海:《思南文学选刊》副主编、评论家
巧思、意象、日常生活的盛开时刻
我说三个点,一个是黄咏梅的小说有很多巧思,以小说名为例,比如《睡莲失眠》,睡莲怎么会失眠呢?包括《走甜》,咖啡叫走甜,包括《暖死亡》等等。
巧思关联出来黄咏梅小说另外一个很关键的点,就是她的小说里有意象。比如《小姨》结尾,“小姨”模仿一个德拉克洛瓦式的《引导民众的自由女神》,那个形象特别富有刺激性。《这个平凡的世界》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点,领导为了方便他女儿就修了一条路,他在任上的时候这条路不停地有人修,最后没人管了,他们只好自己修修补补,这条路显得斑斑驳驳。它最后变成了一个意象,让小说特别饱满。
第三点,我认为她书写的是日常生活的盛开时刻。她把日常生活里所有的细节拆开以后,累积的能量,最后推到一个高潮的时候,你会发现这个日常生活忽然盛开了,不是沸腾的,但也不是凉的,好像略略高于我们对于生活温度的体察。
曹霞:北京外国语大学中文学院教授
代际之间的对话或对望
为什么咏梅要去写这种?我们去思考勇敢的匮乏、勇敢的丧失?其实这里面有一种对时代很深的思考,包括对我们自己这一代人的反思。
这几年看咏梅的小说有一个很鲜明的印象,她在叙事上,有一种代际之间的对话或者叫对望。这应该是从《小姨》开始,通过一个孩子的视角来写长辈的故事,类似的写作,还有《翻樯》《给猫留门》《献给克里斯蒂的一支歌》《金石》。通过代际之间的对话、对望,她要干什么?抵抗遗忘,记住历史。
每一代人都有自己书写历史的方式,70后该怎么做?我们可以把黄咏梅作为一个样本,要讨论得更多的是一代人的写作问题,或者更年轻一代写作的问题。如果我们不呈现,不把那些经验传递下去,不作为一个历史的中间物去完成自己的责任,这些历史很可能被遗忘。所以我想咏梅可能有这样一种担当意识或者叙事的自觉,就是我们必须承担起我们这一代人书写历史的责任。
观点+
日常生活的审美构建
与会专家从黄咏梅小说创作的巧思、意象、诗性、力量、隐喻、历史感等方面展开深入讨论。
浙江省特级专家、博导肖瑞峰认为,黄咏梅的小说能将普世价值和醒世意义融入寻常人和寻常事中,她的作品心思缜密,文脉绵密,给人一种人淡如菊的阅读体验。
小说家、《西湖》杂志主编吴玄认为,黄咏梅的小说创作是区别于一般的故事和人物小说,应归为意象小说,并溯源现代中外意象小说的发展,在作品分析与比较中阐述黄咏梅意象小说是诗与小说的深度融合。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杂志副主编、评论家崔庆蕾认为黄咏梅的小说有非常客观理性的情感态度,能够看到她的小说当中不断展示了时代洪流很多细节和皱褶,展示人的精神困境,但是始终有一种理性客观的态度和立场,重在呈现而非提供一种判断。
《扬子江文学评论》副主编、评论家何同彬指出黄咏梅小说有一种独特的写作魅力,能够直观地体现出天真和感伤,尤其是将感伤反思性的层面呈现出来,其作品中视角的多维性也是值得关注的地方。
《光明日报》记者、评论家傅逸尘观察到黄咏梅小说在温情、诗意的表达之下,潜藏着作家深刻的思辨力、爆发力、超越力,她的作品提供了一种值得尊重、珍视的价值观以及对于现实世界具有建设性的文学伦理。
《文艺报》评论版副主编、评论家行超通过“70后”作家写作的比较,发现黄咏梅对日常生活审视与反思的距离感,认为她的小说是真正具有日常生活精神的一种写作。
浙江工业大学人文学院院长张晓玥指出黄咏梅小说具有浓厚的城市气息、日常美学、独到的女性书写、连续的时间维度、从容舒卷的风格等特点。
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王晴飞感受到黄咏梅的小说里有庞大又成体系性的精微的隐喻,而且这种隐喻虚实相生。
浙江财经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教授荆亚平以气味为关键词,探讨气味如何在黄咏梅小说中起推动甚至扭转情节的作用;赵顺宏认为黄咏梅小说写出了时代转变中人物、生活的冗余状态,体现了一种具有生命史、心灵史的作家历史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