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晚报 数字报纸


a0012版:潮新闻·财经

“浙”里出产的笛子
上过太空

占全球竹笛销售市场85%

  从卫星图上看铜岭桥村,村子在一个山坳中,民居所形成的形状就像一段竹子。竹节处的房屋延伸进山,村道阡陌蜿蜒,一条石横线穿村而过。

  铜岭桥,位于杭州市余杭区中泰街道,这个宛如画卷里的地方被称为“中国竹笛之乡”。前些年几个村子合并,改名为紫荆村。这里人口规模不到3000人,从事竹笛加工生产的企业就有160多家,但这里生产的“中泰竹笛”占全球竹笛销售市场的85%,年产值超过3亿元。

  如今的“笛二代”们开始逐步接手自家生意,通过电商平台、直播和短视频,打出自家品牌,慢慢走出自己的制笛之路。

  薪火相传

  竹笛之乡名师辈出

  铜岭桥村之所以能成为竹笛之乡,与满山苦竹分不开。苦竹是制作竹笛的良材,南宋护国仁王寺所产的“尺八”,竹材就出自这里的泰山,而泰山苦竹则以铜岭桥为最。

  铜岭桥的苦竹竹节长、竹身圆,两头较均匀,用它制作出来的笛子音调准、声音清脆、宛转悠扬。

  说到制笛工艺,南方地区的“苏州笛”一枝独秀,清末民初,苏笛的制作工艺被传承到上海,而铜岭桥就一直是原材料的供应源头。千百年来,余杭苦竹就通过京杭大运河运送到全国各地,历代皇室都曾派能工巧匠来到杭州余杭采竹制笛。

  1964年,制笛大师周林生进入上海民族乐器一厂,跟随诸多名家学习制笛。1984年冬天,周林生来到余杭铜岭桥采竹制笛。为了离原材料产地更近,上海民族乐器一厂开始筹划与铜岭桥竹器厂合办笛箫联营厂,1988年,联营厂正式开始运营,当地人丁茂坤成了第一任厂长。

  刚起步,这个村办企业就接到了外贸大单,联营厂将19名青年送出村学习制笛技术,回村后再教给其他人。铜岭桥原本的资源优势,被快速转化为产业优势,“制作链路更短,整体成本更低”。随着民营经济逐渐走上大舞台,厂里很多工人开始自立门户,由此在铜岭桥有不少家庭作坊式的小商户,几乎家家制笛。

  三十多年来,这里涌现了诸如董雪华、黄卫东、丁竹一等等出了名的制笛师,他们中的很多人,都是周林生的徒弟或是徒孙,各自的生意风生水起。他们不断改进制笛工艺和流程,精益求精,目的也只有一个:将中泰竹笛发扬光大。2021年,在央视播出的《开学第一课》上,航天员聂海胜曾在太空展示民族乐器竹笛,就是一根中泰竹笛。

  做支好笛

  从备料到制作要历经10年

  刚过霜降,丁竹一就跟着父亲丁茂坤上山砍竹。从小丁竹一就看着父亲做笛子,他最常做的事就是拿一根竹子,跟着父亲劈劈砍砍。周林生是他的启蒙老师,毕业之后又跟着周林生学习制笛和演奏。周林生的学生里,只有他一人是既学了制笛,又学了笛箫演奏的。

  丁竹一的家在桐岭桥村的一个幽静的山坳里,门前是清冽的小溪和一条羊肠小道,屋子后就是漫山的竹林。屋子的一层就是丁竹一家的制笛作坊,大多数的空间都被数不清的竹材堆满。

  “这是阴干一年的,这是两年的。”丁竹一指着家里的一堆材料告诉记者,竹笛制笛过程总共七十多道工序,光是备料就很费时间。

  丁茂坤打理竹子已有30多年,自家有60亩竹林。“几乎整个中国有名的制笛师,都到我家的竹林里看过。”丁茂坤告诉记者,制笛的竹子要生长五六年的时间,最少也需要四年以上,“如果两三年就砍下来,阴干之后就没分量,做不了高档笛子。”

  之所以要在霜降之后砍竹,一是因为在春夏时节,竹子经历快速生长,积累了充足的养分和能量,冬季气温下降,竹子内部循环降低,有利养分集中在茎干,二是因为冬季竹子的茎干质地更紧密,强度更高,也更耐用。

  砍下来的竹材需要靠南风窗,阴干3年以上。阴干之后再进行料子的初选,这才算完成备料的过程。

  初选之后用机器手工烤直,火候的掌控全凭经验,接着再根据尺寸划线打孔,最后调音、调试,“所以细细算来,要制作一根好笛子,从备料到制作完成,至少十年的时间。”

  一根苦竹

  吹出甜甜共富梦

  如今制笛的工具越来越先进,制作的效率比从前提高不少。但大多数操作还是需要人工,很多步骤不仅考验制笛师的手上功夫,也考验制笛师的耳朵。

  丁竹一告诉记者,竹的内径、孔的大小,都会影响笛子音色和吹笛者的操作。十多年来,丁竹一与这里的其他制笛师一样,一直追求制笛技艺上的突破。

  村里不少年轻一代的制笛人,开始与琴行、音乐院校和专业团体建立合作,靠着口碑,笛子也越买越多。但线下的生意,始终受到地理辐射范围所限。

  从2009年开始,村里不少商家开始接触淘宝,开始在线上销售竹笛,是国内最早的一批淘宝店。丁竹一的线上店铺叫“亦竹”,店铺的运营交给了其他合伙人。他告诉记者,笛子只要产品过关,消费客群不需要营销活动,他们的客带客的能力很强,粘性很高。

  据了解,整个紫荆村目前共有160多家笛萧生产企业,超过100家都开了自己的淘宝店,在下单的地址里,有不少来自国外。经过30多年的艰辛创业,目前紫荆村每年产笛450多万支,年产值3.5亿元,线上销售额超过1亿元。

  在文化和旅游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乡村振兴局2022年“非遗工坊典型案例”名单里,余杭“中泰竹笛:奏响共富乐章”案例入选。

  在铜岭桥村,家家户户都开始做直播、做短视频,有的在线上卖笛子,有的直播教学,逐渐都有了自己的品牌和打法,“中泰竹笛”名声在外,“只要看到发货地在这里,基本不会有错”。


钱江晚报 潮新闻·财经 a0012 “浙”里出产的笛子
上过太空
2023-11-15 钱江晚报2023-11-1500013;钱江晚报2023-11-1500010;26444974;钱江晚报2023-11-1500012;钱江晚报2023-11-1500009;钱江晚报2023-11-1500014;钱江晚报2023-11-1500015;26444979|;26444976|;26444978|;26444975|;26444977| 2 2023年11月15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