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刀一刻之间
知石知己
被一只“手”拉入行,他从此跟石头做了朋友
本报记者 余雯雯
潘金松的作品(局部) |
潘金松 |
11月11日,浙江省第二季“文艺名家计划”在浙江展览馆签约,80后青年石雕艺术家、浙江工艺美术大师潘金松是64名培育对象之一。
潘金松的从艺之路颇有点戏剧性,用他自己的话说,是“一只手”拉他入行的。
这只“手”,是他10岁时创作的木雕作品。
“我在家里玩的时候,发现我爸山里捡来的树根长得特别像一只手,我就用砍柴刀雕出了五根手指。我那时候才10岁左右,家里人都觉得很不可思议,大家都说雕得很像。”
几年后,就是这只“手”拉着天赋初显的潘金松进入了石雕的世界。
一刀一刻之间
知石知己
被一只“手”拉入行,他从此跟石头做了朋友
读出石头独一无二的灵魂
80后潘金松出生在温州泰顺,初中毕业前,他一直挺顺的。快毕业的时候,他生了一场大病,导致中考失利,“我们农村里普遍的想法就是有能力继续读书,不读书就干脆学门手艺。”
这里有一个小插曲。现今温州唯一的石雕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潘成松回家乡泰顺创办工作室,潘金松的父母曾去拜访过,大开眼界。后来在帮儿子谋划前途的时候,父母就想到了这位大师,“他们觉得我挺有天赋的,去学石雕是个不错的选择。”机缘巧合下,1998年,潘金松顺利拜入潘成松大师门下学艺。
学手艺,没有捷径可以走,基本功必须要稳扎稳打。潘金松在师傅泰顺的工作室呆了三四年时间,学的是师傅最拿手的“彩石镶嵌”。这种石雕作品大多是拼盘形,由数个或者数十个雕品组合在一起。“我记得当时有差不多半年时间,就只埋头雕海螺,大大小小各个形状,小的只有手指头那么大,大的有足球那么大,算是摸出了一些门道。”
熬过大半年,潘金松才真正推开了石雕世界的大门:“石雕和绘画不同,绘画可以从无到有,天马行空,但是石雕的石头有着天然的颜色纹理,相当于给了你一个框架,不同材质、不同色彩、不同纹理的石头会带着我去创作,而我也要真正去‘读’每一块石头,跟他们处成朋友,才能雕出每一件作品独一无二的灵魂。”
一种石材因他大涨身价
差不多磨炼了4年,潘金松又跟着师傅去了青田的工作室。这半年里,青田丰富的石矿和独立创作的空间让潘金松打开了新的思路,他顺利“出师”,于2003年创办了个人工作室,这一年他才刚满20岁。
很多人觉得不可思议,20岁的小伙子是怎么做到从原料采买到创作到售卖营销自己一个人扛的?潘金松笑笑说,大概就是温州人骨子里的拼劲和闯劲吧。
他独立创作的第一件成熟的作品,原料是师叔送的一块石头,收过来才90块钱,但经过他精雕细琢后卖到了900元。“这件事情给了我很大的信心,我就是想冲一把,靠好作品养活自己。”
潘金松非常感念当年一个人打拼的日子,在和石头打交道的过程中,他意外收获了不少创作灵感。比如“蓝钉青田”(又名兰花钉),这种通体淡青黄色的石头分布着大大小小的深蓝、宝蓝或紫蓝色的圆点,本来这种石材是作品中的“配角”,用于底座比较多。可潘金松发现,深蓝、蓝紫色不就是海底世界里的蓝珊瑚、深海鱼的色彩吗?他干脆让这些石头来唱主角,雕出一个全新的世界。这次大胆的创新,一下子让业内重新认识了“蓝钉青田”的价值,身价翻倍,也认识了潘金松这位年轻的石雕创作者。
从技到艺,从写实到取意
2016年,泰顺县政府“召才迎回”,潘金松被“请”回家乡创办工作室。
27年的石雕创作,潘金松在一刀一刻之间,知石知己。山水、花鸟、人物都不在话下,各类作品神形兼备,获得过国内众多工美艺术金奖。如今的他,会更多地吸收传统文化以及中国绘画等其他艺术门类的精髓,慢慢从最初的加法变成减法,从早期的写实风格走向写意风格,从技艺走向艺术,打造出独有的文化韵味。
“年轻的时候,我专注在雕工技艺的反复雕琢,现在更在意作品背后的文化和韵味,不着急动刀,会去看很多资料和绘画作品。像横断面如蓝色彩带的青田蓝带,我在张大千的泼墨画中吸取了写意韵味,就融入到这类石材的创作中。”潘金松说,很多石材堆放在工作室,自己都不着急动它,“七八年没找到灵感的都有,不急的,先放着再想想。”
这些年,潘金松还不断在传统文化中寻找灵感,家乡的舞龙风俗、山海经、十二生肖等,都成为他的创作灵感,成就了一件件佳作。如今他的目标就是希望自己不断突破:“还是那句话,老祖宗留下来的好东西太多了,需要多学习、多创新,用脑用心去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