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杭中泰:
竹笛声声 韵动浙里
通讯员 施华平
中泰竹笛 受访者供图 |
近日,来自余杭区中泰街道的竹笛艺术家为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的师生送上了一场高质量的竹笛音乐会。现场,著名笛子演奏家蒋国基、詹永明以及中泰街道紫荆村的“笛二代”登台演奏,为广大学子带来了独特的非遗文化体验。
余杭中泰:
竹笛声声 韵动浙里
中泰街道紫荆村域内有2.8万亩苦竹,以前要么当柴烧,要么做纸浆,或者加工成帐竿、鱼竿等,经济效益不高。破题从40多年前开始。紫荆村通过封山育林政策,保存了优质的苦竹资源。当时,上海、苏州制笛厂的制笛师、采购员纷纷来村里采竹制笛,拉开了当地制作竹笛的序幕。1987年,村里正式与上海民族乐器一厂合作,把19名青年送出去学技术,再把行家里手请回来教本领。这让紫荆村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还培养出了一大批专业人才。后来,随着民营经济发展,很多人自立门户,1988年董仲彬创办中泰第一家制笛企业灵声乐器厂,后多家制笛企业相继创办,从此中泰竹笛生产迅速发展。如今中泰街道有了“中国竹笛之乡”的美誉,辖内紫荆村每年生产销售的竹笛占全球总量的85%以上。中泰竹笛制作技艺不但列入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紫荆村也两次荣登全国乡村特色产业亿元村排行榜。
今年以来,中泰街道紫荆村建成了中泰竹笛展示馆、竹音斋、竹音广场、百乐集、紫荆书院等基础配套设施,推出集产、学、研、游于一体的路线,累计接待游客4.6万人次。目前,紫荆村年产销竹笛逾450万支,年销售额约3.5亿元,村民人均年收入逾5万元。近年来,中泰街道为了做强竹笛这一传统文化IP,集聚160多家加工企业,形成了专业化分工体系。不管产业如何发展,对竹笛制作的匠心追求与传承始终不变。从成立合作社到组建行业协会,大家抱团发展,定标准、精技艺,积极与国内知名高校、艺术大师建立合作关系,搭建竹笛文化传播桥梁,让竹笛文化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承下去、推广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