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晚报 数字报纸


a0004版:潮新闻·记者帮

西湖边的这个特殊聊天角,已经存在了20多年
近日,一群有故事的老人,发来一份无声的求助

我们很安静,我们很执着
我们希望有个遮风挡雨的聚会场所

西湖边的听障者聊天角 本报记者 盛锐 摄

  “我们希望可以有个遮风挡雨的地方。”最近,本报记者收到一群特殊老人的求助。

  这群老人都是听障者,只要天气适宜,每周五他们都会来到西湖边,多的时候上百人、少的时候也有二三十人。他们三三两两聚在一块用手语聊天,自发组成了一个听障者聊天角。因为和健全人存在一定的沟通障碍,大家伙儿对于周五的聚会都有着别样的期待。

  但是,这个聊天角位于户外,若天公不作美,对于上了年纪的他们来说,户外聚会就成了麻烦事。所以,他们特别希望能在西湖边找一个遮风挡雨的地方畅快聚会。

  上周五上午,在手语姐姐志愿者吴佳洁的协助下,本报记者来到西湖边,和他们聊了聊。

几十位上年纪的听障人士,通过聊天角成为朋友

  这个聊天角位于二公园的画舫码头,每周五9点到11点,都是这个聊天角聚会的日子。

  老人们陆陆续续地到来,刚过9点,已经有近50位。从远处看去,他们就像是一个来西湖游玩的老年团,每个人手里都在比划着,时不时皱起眉头或露出笑容,激动时甚至不停拍着同伴的肩膀。

  人群的中间是一张长板凳,坐着四位头发花白、年龄均超过了80岁的老人。其中年纪最大的是90岁的郭光华。从2020年起,经熟人介绍,郭光华就和84岁的老伴来到了这个聊天角。两口子就住在庆春路,坐一站地铁再走过来,挺方便的。“平时在家只能休息和看书,就期盼着每周五来这里和大家聊会天。”郭光华用手语说到,聊着聊着大家就聊成了朋友。“边上的这位,82岁了,以前在海军当兵,修军舰的。”郭光华介绍。

  这位坐在郭光华边上的老人,名叫袁树德,一身西装,再加上一顶格子礼帽,一下子有了年代剧里的味道。老人就这么坐着,看着边上人聊天,偶尔用手语参与两句,但更多的时候,还是在享受太阳、享受和友人相聚的时光。

  周围的老人中,也有许多有故事的人,比如有一位大伯常年在西湖边给外地来杭的听障游客做导游,还有一位曾经骑自行车去过西藏和新疆……“能和我们聊天的人少,但我们喜欢聊天,也希望可以把一些故事讲给别人听。”

  我们也注意到,每位听障老者的身上,都带着纸和笔,当有听不懂或者需要和健全人交流时,他们都会借助纸笔交流。

  对于这个聊天角,两位老人写道:希望这个聚会能长久下去。

冬天将至,西湖边的露天聚会很多人吃不消

  “起初只是我们几个老朋友找个地方聊天,后来人越来越多。”召集人胡坚强说,他今年75岁了,聊天角正是在他的组织和协调之下发展起来的。

  这个西湖边的聊天角成立于2001年。“我们一商量就定在了每周五来西湖边聚会。”胡坚强说,最早来聊天角的不到10人,基本都是退休老人。

  近几年逐渐发展壮大,杭州各地的听障老人都聚了过来,甚至有不少从临安和德清赶来,最多的时候能有上百人。

  “年纪大了,各种软件不会用,对于外界的信息接受有限。而聚到一起聊天,就能接收到更多信息。”胡坚强说,大家伙儿也会互相聊聊各自的生活,比如谁家的社区有好玩的、好逛的,也会约着一起去,“明天我们还约了一起去西湖边山里玩。”

  胡坚强说,虽然他们听不见,也不会说,但是沟通和交流是他们必要的生活需求,“岁数越大,越喜欢交流。”尽管不少老人都可以使用线上视频聊天,但当面聊天不受网络影响,聚在一起也更加热闹,所以老人们还是喜欢见面聚会。

  在采访中,我们也感受到了老人们的热情。大家伙儿都凑过来,对于接受采访,兴致浓厚。这可忙煞了我们的手语翻译。

  虽然是一个暖阳天,但是西湖的风还是呼呼的,站久了还是能感受到一股子凉意。“露天场所对于老人来说总是不方便的。”胡坚强有些无奈。因为一到刮风下雨天,来的人就少了许多,“抛开天气,这里座位也少,都七八十岁的人了,站久了吃不消。”

  胡坚强郑重地用手语比划出自己的诉求,“我们希望在西湖边,能有一个遮风挡雨的地方,让我们能够不受天气影响,固定在每周五见面聊天。”此外,他还希望,能开设一些生活课堂,教听障老人一些实用技巧,比如怎么去医院看病、怎么去景区买票、怎么使用支付宝等。同时,他也十分欢迎更多的老年人和年轻人加入这个聊天角。

  目前,本报已和省市各级残联、上城区、西湖风景名胜区等各个单位进行了接洽,各方均表示已经关注到这个聊天角的相关情况,将保持关注并积极推进。对于老人们的诉求,本报将持续关注。同时,如果有单位可以提供相应的场所,也请联系我们,万分感谢!

  (感谢杭州手语姐姐团队以及手语翻译志愿者吴佳洁对本文的帮助)


钱江晚报 潮新闻·记者帮 a0004 我们很安静,我们很执着
我们希望有个遮风挡雨的聚会场所
2023-11-22 26461514 2 2023年11月22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