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晚报 数字报纸


a0002版:潮新闻·成长读本

他写了一部影响至今的名著《论衡》

王充:富有求实批判精神的唯物主义者

  本报记者 郭闻

  说到王充,大家一定会同时想到他写的《论衡》。这位东汉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后汉三贤”之一,对中国古代思想的影响十分深远。可以说,浙学两千年来传承的批判、自觉的精神核心就来自于他。

  参与浙江文化研究工程并任《浙江儒学通史》主编的浙江省社会科学院教授吴光先生评价王充:“王充是浙学的开山祖”“王充学说的根本特点是‘实事疾妄’”“王充的学术精神影响后来浙学发展者主要有三,一是‘实事疾妄’的求实批判精神,二是‘经世致用’的实学精神,三是兼取众长、多元包容的兼容精神”。

  在对古代文化深入挖掘、批判地继承的当下,王充及其著作《论衡》的价值越来越被大家认识和认同,也越来越感受到他的思想对后世直至现在的影响。

  自律而有天赋

  少时便见端倪

  如果人生有回溯,就会发现,未来的端倪就隐藏在青少年时期的成长经历里。

  王充就是如此。他曾在《论衡·自纪篇》中说自己出身“细族孤门”,这个词后来成为寒门庶人的标志性表达。

  其实王充祖上出自西汉名门河北王氏,还曾以军功封会稽郡乌程欧阳亭侯(现在的浙江湖州南边),但一年以后就因故失去了爵位。此后,王家从乌程迁到钱塘,再从钱塘迁到绍兴上虞。

  王充祖辈先是“以农桑为业”,后来又开始“以贾贩为事”,从以军功封侯,到务农,再到经商,社会地位每况愈下。不过,也由于经商,王家不至于拮据,后来王充能去京师求学甚至著书立说,也得益于家族的经济支持。虽已没落但仍有一定经济能力,这使得王充从小得以受到良好教育。

  他在《论衡·自纪篇》中说,父亲王诵性格暴烈,但对他的教育十分重视。王充自幼便跟别的孩子不太一样,别的孩子上房揭瓦、下池摸鱼,来叫他一起去的时候,他总是拒绝。对此王诵十分惊奇,便在王充6岁时开始教他读书写字,8岁送进书馆学习。书馆老师很严厉,一百多个孩童几乎都被他打过、骂过、罚过,但王充从来没有被罚,因为他一向认真,“不好狎侮,恭愿仁顺,礼敬具备,矜庄寂寥,有臣人之志”。

  看过这篇王充自传的人,估计都会产生这样的想法:真的是有生而自律的人啊。

  等学完初级课程后,王充就开始学习《尚书》和《论语》,每天能背诵一千多字。16岁时,王充已经成为家乡的名人,他写的文章一出来就会博得好评。更关键的是,他极具辩才,文章常有独到观点。

  自律而有天赋,这就是青少年时期的王充。

  《论衡》包罗万象

  自成一家之言

  王充主要是通过《论衡》建立了自己的观点与思想体系。

  这部他晚年时期花了7年时间写就的书,是一部被称之为百科全书式的著作,全书共85篇约20万字。记录的是王充对哲学、自然科学、历史、法律、政治、经济、社会生活、文艺等各方面的思考与评论,充分体现了王充作为一个独立于各家各派思想和观点的思想家。正如王充在《论衡·自纪篇》所说,他想要探讨的,上自上古下至当代各种学问,无所不包,都要衡量鉴别一下。

  这与王充的游学经历十分相关。

  17岁时,王充赴太学求学。京师洛阳所拥有的繁华自然不是上虞可比,王充一头扎进了书海。对于客居异乡的王充来说,“立读”于书肆成了学习的最好方式。儿时培养出的好记性发挥了重要作用,“常游洛阳市肆,阅所卖书,一见辄能诵忆”,王充通过目见口诵的方式学习,又因为这种短期记忆不能持久,所以他更多地采用理解与融会贯通的方式去学习百家之言,而不是死记硬背,不纠结于古人的只言片语。他的这种学习方式,无意中给当时的文坛带来了清新的风气。

  东汉文坛思想界讲究的是从古人文献中寻章摘句,只求有出处而没有自己的思考,而王充则打破了这种潜规则,发出了自己的声音。

  王充最后的文风与思想的成形,还得益于太学求学期间的两位老师——东汉著名的大学者班彪和桓谭。其中还有个小故事,据说王充第一次见到班彪13岁的儿子班固时,惊为天人,他对班固说:我看你今后必有大作为,前朝的历史就靠你啦(“此儿必记汉事”)。后来班固真成了著名史学家,一部《汉书》让他名垂青史。桓谭是著名的哲学家和天文学家,他用“烛火之喻”断言:精神不能离开人的肉体而独立存在,即后世俗语“人死如灯灭”的先声。

  这两位学者对王充的学术生涯产生了重大影响。他从班彪那里继承了秉笔直书的中国史学传统,又从桓谭那里继承了从荀子发展而来的唯物主义“形神论”。

  在书肆“立读”所养成的“好博览”的读书习惯,“不守章句”的治学风格,最终孕育出了《论衡》这部另类的奇书。

  见解超越时代

  深远影响至今

  海量的阅读让王充将各学派进行了融会贯通,也学会了思考、分析与质疑。他对当时占据思想主导地位的“谶纬学说”进行了批判与反对。

  什么是谶纬学说呢?简单地说就是由儒家经典“天人感应”论思想衍生的一种神学。它之所以兴盛,是因为符合当时统治阶级的需求。

  在《论衡》里,王充明确表达了对鬼神之说的不信任。他说,所谓鬼神都是人为了解决自己所不能解决的问题,臆想出来的存在。王充还说,天地万物都是“天地合气,万物自生”,更提出王朝更替也是客观必然的过程。这样的想法和学说自然被当时主流思想所不容,在当时都属石破天惊、大逆不道。今天看来,他的思想至少超越他所处的时代几百年。

  放在历史长河中看,王充的思想是中国古代思想史上的一盏明灯,一颗有机会就能焕发出耀眼光芒的火种。一代代的浙学思潮深受其影响,在很大程度上继承了这位浙学先贤的思想体系特点:质疑经典、挑战权威、独立思考、实事求是。

  在王充撰写《论衡》时,他就对浙江学界产生了深厚影响。当时同为会稽郡人的官员谢夷吾称王充为“天才”,将其列入孟子以来的第一流学者,并向汉章帝奏荐。于是,汉章帝下令征召王充,但年近七十的王充以老病谢辞。后世《文心雕龙》的作者刘勰称王充为“学问大家”,《论衡》为“传世巨文”。

  到了近代,王充的思想在新文化运动中再次起到了积极作用,梁启超说《论衡》是汉代批评哲学第一奇书。章太炎评论王充:“汉得一人焉,足以振耻”。

  王充思想的核心是“实事疾妄”(见《论衡·对作篇》),这与我们当下所提倡的求真务实精神、实事求是精神契合,充分体现了他思想的超越性。

  王充的伟大之处就在于,在普遍持唯心主义、缺乏科学知识的古代,提出了唯物主义思想,直到今天仍对我们探究宇宙、认识世界具有很大的启示作用。

  浙江文化研究工程成果

  ●吴光《浙学与治国理政·浙学总论》

  ●董平《浙江思想学术史——从王充到王国维》

  ●邵毅平《论衡研究》

  ●徐斌《论衡之人:王充传》

  ●白效咏《通经致用,实事疾妄——王充的学术与治国之道》

  浙学名家之王充

  约会古今浙学名家·王充

  寻访打卡点

  上虞章镇镇王充墓

  上虞王充清廉思想展厅


钱江晚报 潮新闻·成长读本 a0002 王充:富有求实批判精神的唯物主义者 2023-11-25 钱江晚报2023-11-2500021;钱江晚报2023-11-2500012;钱江晚报2023-11-2500014;钱江晚报2023-11-2500015;钱江晚报2023-11-2500017;钱江晚报2023-11-2500016;钱江晚报2023-11-2500018;钱江晚报2023-11-2500019;钱江晚报2023-11-2500020;钱江晚报2023-11-2500011;钱江晚报2023-11-2500013;钱江晚报2023-11-2500009 2 2023年11月25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