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十一年追踪终有果
开工,危楼原地拆建
11月28日,大型机械入场,浙工新村新楼正式动工 董旭明 摄 |
2012年钱江晚报第一次报道朝晖六区67幢 |
杭州朝晖六区67幢,建于1983年,5层,4个单元。
钱江晚报对它的命运,关注了11年,多位记者接力报道。
昨天,最新消息传来,包括67幢在内的13栋危旧房拆除完毕,原地拆建的新楼正式开工。
67幢与周围陆续建成的12栋房子一样,起先都是浙江某高校的教工宿舍,名为浙工新村。
2012年12月19日,《钱江晚报》第10版以《关窗用蛮力,关门用锉刀 这样的“变形房”还能挺多久》为题,开启了对于这幢“2000年就被鉴定为‘严重损害房’”的注视。
此后,它数次成为媒体焦点,仅央视就上了四次,钱江晚报先后8次对其跟踪报道。原因只有一个——从1993年到2014年,前后五次鉴定均指出其安全隐患严重。最后一次鉴定,更是被判定为C级(最高等级为D,整幢危房,需立即停用)。
2013年、2015年、2016年、2017年、2019年……朝晖六区67幢,和它周边12栋楼房的命运,一直在钱江晚报历任记者的心中。
牵头单位逐渐明晰、加固方案逐渐被排除、推倒重建的议题被搬上桌面……11年追踪,我们见证67幢的命运一步步显露曙光,也目睹好事是如何多磨。
今年7月,社区居民达成一致,签约完成,连片改造、推倒重建的方案终于正式启动。
今年10月22日晚,有老住户来向钱报记者报料,拆了!朝晖六区几栋危旧房开始拆了!
昨天,这13栋危旧房拆除完毕,新楼正式开工。
住户说,新楼将变成11层带电梯的小高层;区住建局协调了50多套住房供老弱多病、残疾困难等特殊人群在重建时间内居住;社区发动了工作人员和志愿者帮助居民搬家,搬迁的居民可以选择拿临时租房补贴在外自行租房……
11年时间,我们一同见证复杂问题如何一步步解决,见证城市管理中的精细化水平提升。
重建开工现场,记者遇到了不少居民,陆续来到工地外,查看工程效果图。对于新建楼,居民们充满期待:“希望进度能够更快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