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晚报 数字报纸


a0006版:潮新闻·人文读本

磐安榉溪

一个,人的村庄 是谁穿越九百年时光

杏坛书院
榉溪的老房子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八百多年前,朱熹在《观书有感》中留下这一句,用它表述传统与当下的关系,也特别恰切: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化发展创新的基础和源泉,当它被以新的理念、手段重新表达,必然会给出新的风貌。

  在浙江,优秀传统文化在创新之下展现的当代表达,随处可见。

  为此,浙江省社科联和潮新闻共同推出“人文Walk”,在这片绿水青山之上寻找传统文化的当下书写,寻找那些基于传统而创新的人与事。

  很多人知道衢州南孔,却未必知道金华磐安盘峰乡榉溪村的孔氏家庙。它也是由近九百年的时光中穿行而来。其时,从山东曲阜而来的另一支孔氏族人,隐于浙中深山,写下另一段故事。榉溪村也是省社科联的社科普及基地,很多人聚集于此,书写新的传奇。

  当孔端躬与族人抵达榉溪时,江南即将步入春天。已经望不见的鲁地故里,此时草木也在酝酿萌发,只是,战火烧燎,曲阜阙里的春天更远了。

  就在山间的绿意中歇一脚吧。自台州章安镇启程,他们沿椒江一路上溯。当这道通海的水系,被叫作灵江,又被叫作永安溪的时候,它逐渐由阔大变得狭窄,舟船再难扬帆,只得在陆上踟蹰前行。

  这是1130年的春天,南宋建炎四年——距离2023年,足足893年。

  原本,孔端躬要前往衢州,与衍圣公孔端友——也就是他的堂兄率领的另一队族人相聚。可是,行至永康榉川(今磐安榉溪)时,父亲孔若钧病倒,不久亡故。将父亲安葬在溪流北岸的金钟山后坞后,孔端躬又按例守墓三年。或是榉溪山水养心,三年之后,他与兄长团聚的念头淡了,便定居此地,开启了婺州南孔的故事。

  那株从故乡泥土中掘出的桧木苗,跟随南下的孔氏族人被一路栽下又挖出。它在榉溪的水土中,伸展了根系与枝芽,从八百多年前,一直生长到今天,在溪畔伸展开遮天蔽日的绿意。孔端躬就长眠于这棵“太公树”的绿荫之下。

  孔一万是孔氏第75代孙,“祥”字辈,生于1990年。

  其实,他身份证上的名字叫孔国军,只是熟悉他的习惯喊他:“一万”。

  一万大学毕业后,在城市工作了一段时间,后来,为了便于照料父母,他选择回到家乡。如今,他是孔氏家庙的文保员,还承担着讲解员的工作。

  每一个慕名来到榉溪的人,都无法拒绝和一万去仔仔细细地逛一遍村子。这一逛,通常都是从孔氏家庙开始。

  南宋宝祐年间(1253-1258),宋理宗恩例榉川按衢州孔庙敕造孔氏家庙,并赐“万世师表”金匾(原匾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被毁)。在它经历的近八百年时光中,曾屡次遭到毁坏,但历代官府多拨款重修。只是,现存的孔氏家庙在清代易地重建时并未得到这样的优待,其重建费用来自孔氏族人的募捐集资,困于资金,其规模也大为缩小。

  原本,作为孔氏南宗除却衢州之外的第二座家庙,榉溪孔氏家庙一直藏在深山。伴随着罗哲文、谢辰生、吕济民等专家的深入考察,2006年5月,榉溪孔氏家庙以县级文保单位“越级”成为国家级重点文保单位(第六批)。

  如果你在榉溪跟上了一万的脚步,每一样古的东西,都有古的故事,也有新的故事,一万一讲,它们便水灵灵地鲜活了起来。

  踏入孔氏家庙,一万会提醒你抬头看正厅的横梁,梁上雕有“二龙戏珠”。在中国古代建筑中,除帝王家,龙的形象只有孔庙建筑可用,显然,这里的孔氏家庙非同一般;一万还会提醒你低头细细打量门厅中的每一个柱础,宋元明清,四朝式样集聚于此,它们的线条或清瘦或圆熟,一个柱础便是一段历史。

  跟着一万走榉溪,得有一双好腿脚。从孔氏家庙到杏坛书院,村子的角角落落都要去一遍,帮阿公翻晒一下竹竿上的被子,品尝一下阿婆用井水洗干净的自种果蔬……到榉溪岸边的山脚下看看孔端躬墓,爬上金钟山探一探孔若钧墓,而后走向更远的山野,去寻访散住其间的孔姓人家。

  站在高处鸟瞰整个村落时,一万说,榉溪村的房子有一个最大的与众不同:它全部为坐南朝北,包括孔氏家庙也是一样,这是榉溪孔氏对北方故土的思念。

  采方山就站在杏坛书院的门廊间。

  天井里洒下明亮的阳光,从门外望过去,她的身影裹着一层毛茸茸的光。

  门廊的墙上,一场小型摄影展正在进行。

  生于1989年的书院的管理员方山,就从这些照片开始,带我步入杏坛深处。

  杏坛书院的创立者为孔子第五十代孙孔挺。2017年7月1日,杏坛书院在孔氏家庙边上的三合院重启,曾在高校工作的卢震老师成为书院的主理人,只是重启之地,最初并非书院在南宋时的旧址。2019年9月28日,在孔子诞辰2570年之时,杏坛书院正式回到它在南宋时的位置——榉溪村中心,一个标准婺派建筑的四合院,占地面积六百多平方米。

  榉溪七年,作为新村民的卢震和方山,用榉溪人的方式生活,又带来了榉溪人从未经历过的生活:开读书会、办展览、写下属于村民自己的故事、带孩子们去触摸文化的温度……

  书院正在举行“一个人的村庄”榉溪图文展,展览中有28位主人公,他们是榉溪的村民。

  “一个人的村庄”不是作家刘亮程那个《一个人的村庄》,而应该读作“一个/人的村庄”,用英文表达更为直观——“no person no village”,卢震用它来传达一个村落具体的含义和意义,以此区别于那些特别宏大、特别久远的概念和名词。

  流淌着孔子血脉的榉溪村民,自南宋至今,他们的真实生活状态如何?他们是否异于附近其他姓氏的村民?他们传承了怎样的儒家文化?只有“人的村庄”中那些具体的生活可以给出答案。

  做香、治木、织带、修谱、行医、种菇、理发、养蜂、搭桥……28位村民,人人持有手艺,组成榉溪的酸甜苦辣,孔子后裔在乡野落地生息繁衍的历史,就是这样一日一日地上演着。

  卢震特别想把在榉溪村遇见的这些人与事,讲给孩子们听,因为他知道,这几年杏坛书院的暑假自助学习营虽然每年都聚起一大帮孩子,但他们即使是乡村的孩子,也在长年“三点一线”的生活中,与家乡的土地有了遥不可及的距离。他想给孩子提供一个新的角度,去重新认识自己的家乡。

  山居生活清苦,时常有人问方山何以做出这样的选择?

  其实,看看她隔三差五发的朋友圈就有答案,她写下的每一条都是踏踏实实的行动与笃定的感受。她说,近期的书院生活已是“超级紧张而充实的状态”,因为不仅仅要打理书院的日常,还要将榉溪的故事带出去,让喜欢榉溪的人停下来。

  许多年前,我曾去曲阜逛孔庙,在庄严浩大的建筑间兜兜转转,更坚定地相信圣人定是一脸严肃。看到“孔子”二字,一下想起的是一张年老的画像——俯身、颔首,谦卑慈祥,而后是絮絮叨叨的教导。

  近年,在江南居住的时间久了,再读孔子,才换了一种眼光。

  孔子还爱让身边的弟子谈理想。某一天,颜回、子路侍立孔子身旁,孔子又说起这个话题,子路愿将车马、衣服和朋友共同享用,用坏了也不抱怨;颜回则说,愿做到不夸耀自己的好处,不宣扬自己的功劳。

  这种谈论的氛围大约是轻松的,要不弟子怎么敢反问老师的志向,于是子路就问了。孔子说,自己的志向在于——安养老人,成全朋友,关怀少年。“仁”的要义,不过是体现于此。

  当我站在榉溪,在孔子后人中去寻找圣人遗存的精神时,这一点恰恰匹配。

  无论是八百多年前的孔端躬,今天的孔一万,还是受到孔子精神感召而至的卢震和方山,孔子所言的“仁”正贯穿于自古至今的日常。是的,就是安养老人,成全朋友,关怀少年。

  “仁”已至此,那么,就在榉溪的秀美山水中咏而归吧。

  本报记者 孙雯


钱江晚报 潮新闻·人文读本 a0006 一个,人的村庄 是谁穿越九百年时光 2023-12-17 钱江晚报2023-12-1700017;钱江晚报2023-12-1700015;钱江晚报2023-12-1700007;钱江晚报2023-12-1700028 2 2023年12月17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