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晚报 数字报纸


a0007版:潮新闻·读城记

最辉煌时结账都要排队,如今却从人们的视线中一点点消失

2元店变2元起超市,不变的是——
店主的坚守,老客的情怀

  本报记者 徐婷

  在很多人的记忆里,都有“2元店”的影子,各类小商品摆在货架上,琳琅满目。货如店名,价格2元居多,夹杂稍微贵一些的,成了人们早年淘宝的好去处。

  如今,线上购物越来越便捷,“2元店”正从人们的视线中一点点消失。

  近日,记者走访了杭州几家“2元店”,很多店铺改名“2元起超市”,店里最便宜的商品1块钱,最贵的两三百块。

  杂货铺应有尽有

  可以找到童年记忆里的老物件

  建国北路的“2元起超市”门口,安全帽、挡风罩、行李袋等商品码得整整齐齐,店内摆着锅碗瓢盆、围巾、箱包等生活物品。

  偶尔有几位顾客进来逛一圈。店主老邹就坐在柜台后,刷着手机,不时瞄一眼墙上的监控显示屏。

  货架上,可以找到许多童年的记忆:奶奶家挂着的塑料镜子、小小个的蛤蜊油、防蚊虫的食物罩、老人抄电话的小本子、儿时互赠朋友的水晶球……

  老邹是丽水人,这家店开了有9年,“顾客一般都是买马上要用的日用品,应急的东西。”

  店里,一名顾客正带着刚放学的孙女挑选文具,小朋友看了一圈,买了一盒荧光笔。

  另一名顾客是路过顺便进来看看,她经常出门旅游,在网上看到能把便携洗衣袋粘在墙上的钩子,也想进来淘个同款。

  庆春路上,陈阿姨的“2元起超市”因为靠近西湖,游客经常来问有没有矿泉水,她干脆就在门口放了一个饮品柜子。

  货物满架,也不用电脑计账,陈阿姨数不清店里有多少种商品,每一件都贴着价格标签,已经是他们这一行的习惯,就怕记混。

  从“2元店”到“2元起超市”

  选品的背后永远是实惠

  陈阿姨的杂货店,以前就叫“2元店”。当时卖2块钱的商品,进价在1.5元左右,“现在这些东西进价都两块多了。”

  一年一年,店家们观望着销售情况,有些便宜的东西质量太差,顾客不要,就选质量好一些、价格高一些的商品进货。

  随行就市,“2元店”的名字渐渐变成“2元起超市”。但是无论店名怎么变,店主们选品的背后永远是实惠。

  这些店里,最贵的是两三百元的行李箱;最便宜的商品1块钱,有瓶塞、塑料刨刀、纸巾、掏耳勺;两三块的针线包、绳子、塑料梳、胶带、刷子等更是不少……

  陈阿姨觉得,这类杂货店的优势在于店面装修简单,成本低,利润空间就灵活多了,“比如同一个东西,别的店要卖15块,我们卖13块也能赚钱。”

  “大众消费的东西,就是要实惠,你说对不对?”她说。

  这时,几名工人结伴路过,互相交流着:“有没有便宜的塑料杯?”“这袜子只要三块。”

  一位顾客买了针线盒等,她摸出钱包里的小额纸币、硬币,一共付了7块钱……

  最辉煌时结账都要排队

  如今成为店主的一份坚守

  “2元店”的辉煌时期,结账都要排队。薄利多销,有人靠着店铺营收,改造了老家的房子、完成结婚生子……

  但随着网购的发展,线下杂货店销量减少,如今的“2元店”似乎成为大家记忆中的情怀。

  网友“霸气少庭”说:“2元店可以让我自由自在地享受琳琅满目的商品被肆意挑选的感觉,总有一种在寻宝藏的感觉,可以买到在超市商城里看不到的小东西。”

  老邹店里的一名老客,直到现在只要路过就会进店看一眼,逛一逛,“在店里买东西有时候比网购靠谱,看得到,摸得着,看到合适的我就会买回家。”

  开店,也成了小店店主们的一份坚守。

  以前生意好的时候,老邹还要雇店员来帮忙,现在为了节约成本,他一个人在店里从早上8点多坐到晚上10点多,“时间不久一点,你怎么赚钱呢?”

  生意做久了,也不太愿意帮别人打工,倒不如开店自在,陈阿姨坚持了下来,“你是不晓得,一个人坐这里一天,很累的。”她会和老公换班,轮流看店。

  还有一名小店店主说,这家店开了七八年,做的都是周围的街坊生意,开店既是一份生计,对顾客来说也是一种方便。

  你还会逛“2元起超市”吗?有什么故事想分享?店主的坚守,能否得到顾客的奔赴?欢迎扫码进入钱报朋友圈发帖。


钱江晚报 潮新闻·读城记 a0007 2元店变2元起超市,不变的是——
店主的坚守,老客的情怀
2024-01-05 钱江晚报2024-01-0500007;26561769 2 2024年01月05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