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晚报 数字报纸


a0015版:潮新闻·健康读本

熟人来看病 ,医生该怎么做

外科医生:该做的检查一样不能少
急诊科医生:打不打招呼一个样

  给熟人看病,习以为常。那么熟人来就诊,医生会如何诊疗?会有特别之处吗?医生本人又是如何看待这件事?我们为此采访了两位外科和急诊科医生,听听他们怎么讲。

  外科医生

  面对熟人,也“不讲情面”

  熟人的这些要求,他都拒绝

  “兄弟,我最近那方面好像有点力不从心,跑厕所的频次好像也比以前多了……”周二下午,是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浙江省新华医院)泌尿外科主任段跃的专家门诊,一位中年男子一进诊室就跟他称兄道弟,并小声讲述着自己的难言之隐。如果不是在诊间,那架势更像是好友间的倾诉。

  而面对熟人的求诊,段跃似乎并没那么“热情”。等对方一通滔滔不绝结束后,他开启“教科书”式问诊,随后根据专业判断开具相关检查。

  “兄弟,这么多检查做完是不是得蛮长时间,我还约了人谈事,不重要的检查好不好先不做?”拿着检查单据的男子竟开启“讨价还价”模式。

  “所有检查都很重要,既然来了就安心看病,生意是谈不完的。”段跃对少检查的要求丝毫不予让步。

  类似的桥段,几乎在段跃每次门诊时都会上演,而他总是会表现得不那么“讲情面”。他说这是对医患双方的负责任,也是对彼此的保护。

  给同事看病,曾略有尴尬

  “我们身处人情社会之中,患者想找相熟的医生看病也在情理之中,毕竟熟人好办事。但对于看病这事来说,找熟人看未必有你想的那么好。”段跃坦言,当面对熟人时,有时为了帮对方省钱、省时间,医生会答应患者少做看似不那么重要的检查,殊不知,这“太照顾”可能造成遗漏,导致漏诊或并发症等,反倒引起纠纷。“从医30多年,这样好心办坏事的同行见过不少,尤其是一些外科医生,以为做个小手术不签字也没关系,结果留下隐患。”

  这就是为什么平时热心、好说话的段跃医生,在诊间对待朋友则显得判若两人。“作为医生,我不会拒绝给熟人看病,对所有患者一视同仁是医者基本的职业素养。只是面对熟人求诊时,我会更注意角色转换,暂时放下朋友关系,从单纯的医患关系出发,保持严谨的态度,该做的检查不忽略。”段跃告诉钱江晚报记者,对于自己带教的学生和年轻医生,他也常常会这样提醒。

  在医生给熟人看病中,给自己的同事看病无疑是比较特殊的情况之一,特别是在一些检查需暴露隐私部位的科室,比如肛肠外科。检查时得脱掉裤子,虽说在医生眼里患者没有性别之分,但让异性同事看自己的隐私部位总觉得尴尬。于是,从2022年4月开始,浙中医大二院(省新华医院)肛肠科专门开设了女性门诊,安排女医生坐诊,为有需要的女医生和更多的女患者服务。

  “以前有女同事找我们主任看病,但为了避免检查时的尴尬,我经常会被叫去帮忙。自从开了女性门诊之后,越来越多的女同事直接来诊室找我,这种被需要和认可的感觉蛮好。”肛肠外科女性门诊的魏利飞医生微笑着说,“给同事看病挺好的,大家都懂医,沟通起来特别省力,我很喜欢。”

  急诊科医生

  每天都会碰到“打招呼”的人

  作为医生,他也为自己家人找过熟人

  急诊室,就是最真实的人间世。

  一天二十四小时亮着光的地方,有人生,有人死。

  随着“唔哩~唔哩~”救护车的警笛声响起,急诊室里的忙碌也开始了。

  很多人说,急诊室是整个医院最“讲效率”的地方,也是最没人情味的地方。

  在杭州某大型医院急诊科医生马尧(化名)看来,“人情社会,即使是急诊室,也逃离不了。”

  他每天都能碰到来“打招呼”的人。“打招呼”的目的不外乎“多照顾一下”、“诊断快一点”、“转病房的话要个单人间”之类。

  年轻时,他直来直往,对这种方式不理解,也会直接表达:“不在我的能力范围之内。”

  可是,随着年岁的增长和接触的病人、家属越来越多,他也越来越能理解和共情。“天降横祸,作为最亲的家属是茫然无助的,只能像个无头苍蝇一样,找各种途径,托各种关系,都想把最好的医疗资源用在亲人身上。”

  即使是医生自己,也避免不了使用这种方式。

  今年10月,他的父亲因为血压突然升高,被紧急送往就近一家医院。他相信,那家医院的医务人员会采取有效的治疗手段,但他在一边赶往医院的同时,还是没忍住给那家医院急诊科的主任拨去电话。“虽然我问的是病情,也没有说关于委托的话,但是不可否认,这个电话就算是打了招呼。”

  到了急诊,是不是熟人都一视同仁

  医生如此,更何况是缺乏医疗专业知识的普通人呢。

  熟人之间,存在天然的信任感。这种信任感,在某些突发状况中会升级。马尧说,在急诊室,“打招呼”起的作用几乎可以被忽略。

  “送到急诊的患者,都是最需要与时间赛跑的一批人。我们守在最前线,就是要打好头炮的,无论这个人是否认识,我们都一视同仁。”马尧说,众所周知的道理,他可以不用理会,但是每次都会“应承”下来,还会跟患者和家属交代一句:“你家谁已经跟我们打过招呼了,我们会尽力的,放心。”

  他说,这看似“多此一举”的一句话,其实对于患者来说,还是蛮重要的,是一剂定心丸。“有时候,患者的安心对治疗是有积极作用的。”

  所以,他不会拒绝任何一个“委托”和“套近乎”,他说,这也是医疗人文关怀的一种延展。

  当然,“打招呼”的使用也需要注意方式方法,容易过犹不及。

  一个多月前,急诊室来了一名外伤患者,四五十岁的男性,病情复杂,情况不乐观。

  争分夺秒,马尧在第一时间就实施了抢救方案,后面一直在急诊室里边观察边治疗。“几乎每天都有不同的人来为这名患者打招呼,我不胜其烦。有一天终于忍不住了,跟家属提了。每次找来,我都要跟不同的人介绍病情和治疗步骤,很费时间也完全没必要。”

  他斩钉截铁地表示,所有进入急诊室的患者,无论是什么身份,医生护士肯定是尽百分之一百甚至是百分之一百二十的力去救治。“这是我们需要传达给大家的观点,也希望所有人能达成共识。”


钱江晚报 潮新闻·健康读本 a0015 外科医生:该做的检查一样不能少
急诊科医生:打不打招呼一个样
2024-01-08 钱江晚报2024-01-0800011;钱江晚报2024-01-0800013;钱江晚报2024-01-0800014;钱江晚报2024-01-0800012;26560672;钱江晚报2024-01-0800008 2 2024年01月08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