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晚报 数字报纸


a0002版:潮新闻·记者帮

风雨百年,浦沿来氏宗堂何去何从

所在地块将建一所48个班规模的高中
部分族人希望老宅留在原地,街道认为整体迁移更利于保护

来氏宗堂航拍 俞刘东 摄
来氏宗堂的门楼正面 俞刘东 摄
来氏宗堂的龛盒 俞刘东 摄

  “这个市级文物保护点,该不该为了建学校而迁移?”近日,常年关注文物保护的张先生向钱江晚报“记者帮”提出自己的疑问。

  事情源于4月12日杭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滨江)政府网站发出公示,拟在来氏宗堂所在地块建设一所高中,向社会征求意见反馈。

  公示内容显示,来氏宗堂位于浦沿街道山二村十五间头18号,始建于清代,2017年公布为杭州市级文物保护点,目前因年久失修,列入区D类危房。根据规划,将在来氏宗堂所在地建设48班规模的浦乐高中(暂名),拟将来氏宗堂迁移至学校西南侧。公示落款为杭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滨江)文物局。

  张先生说,是否可以把这这座古民居原址保留在即将建成的校园中,“这样既能给学生传达文化遗产保护理念,又能让孩子们有机会近距离接触文物”。

市级文保点成了危房

每年5月来氏族人仍回老宅相聚

  4月15日,本报记者来到滨江区火炬大道附近的来氏宗堂。

  高高的人字头屋顶下,是5间西厢房,其中部分已坍塌。顺着西厢房向正房前进的路上,种着一小片的菜地。东厢房因火灾全部被毁。

  相对来说,正房保存完整。正房是两层木结构建筑,外有门楼,门楼上方正反两面分别书写着“百禄是遒”“旭景辉凝”。

  顺着木质楼梯走到二楼,正房的稍间、次间保存完整。木质主体架构完整,外面覆着一层墙板,悬挂着电风扇、灯泡灯等现代设施,摆放着一些家具。房屋原主人搬迁时,留下了一些不需要的生活用品,也有不少颇具年代感的物品,包括1977年的订婚证书、1953年的结婚证等。

  二楼回廊处向下看,能看到整幢房屋的核心区域——堂屋。堂屋是传统中国民居中的礼仪空间,一般设在房屋中间,因为平时敞开,也称为“明间”。

  堂屋上部,雕栏画栋的窗棂依次排开,三个龛盒整齐划一地静静矗立,能看到里面烛台等祭祀用品。

  记者在屋内碰到了房屋主人来寿红。年近60岁的他说,自己就在这座老宅出生。老宅有正屋5间、东西厢房各5间,故称为“十五间头”。它归属于来氏15户人家,家族中年纪最大的已经九十七八岁了。如今,每年农历五月十六左右,来氏家族会聚集于此,举行一些仪式。

  2017年,这幢老宅被公布为杭州市级文物保护点。2018年后,来寿红和后辈渐渐搬离了这座老宅。后来,一些老人家也在外面买了房子,离开了此处。

街道认为移走它是为保护它

文保部门还在征集意见中

  来寿红现在住附近小区,在老宅的空地里种了一些蔬菜,收获季每天会过来收菜。

  对这幢老宅的回忆,是来寿红频频过来的原因。兄弟姐妹中,也有不少人把房子买在围绕老宅地块的附近小区,就是为了能时常回来看看。

  这座老宅曾住15户人家30来口人,老宅迁移需要征得所有人家的同意。“我们其实都不缺住房,主要是老宅涉及人员过多,无论老宅搬迁或者征迁,都不是一家之言能决定的。”来寿红说。

  浦沿街道办事处区域发展办公室工作人员张修民告诉记者,根据市政府出台的学校建设规划要求,计划在来氏宗堂所在地建设48班规模的浦乐高中。来氏宗堂位于规划地块的中部,且涉及地下开发,不太适合原地保留。

  专家论证了来氏宗堂迁移的可行性,提出采用拆除和异地重建的方式。比如,对门楼进行整体迁移,而砖块拆下来后分别编号,迁移到异地后按编号进行复建,复建时还会恢复原来破损的东西厢房。

  据介绍,东西厢房已被征收,产权归街道所有,正屋产权归来氏族人。去年,街道和20多位来氏后人签订了协议,“能联系到的都同意迁移。”今年,街道在山二村张贴了迁移公示信息,尚无接到表达反对意见的电话。

  “来氏宗堂破损比较厉害,一旦学校项目动工,会影响其结构。我个人认为,移走它是保护它的办法之一。”张修民表示,若公示后无异议,后面是招标、设计迁移方案,动工等一系列流程,也会进行公示。

  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滨江)文物局表示,目前该项目还在征求意见期,单位及个人如有意见可以按公示联系方式反馈。对于来氏宗堂最后是否决定迁移,他们还在按程序要求进行讨论中。


钱江晚报 潮新闻·记者帮 a0002 风雨百年,浦沿来氏宗堂何去何从 2024-04-17 钱江晚报2024-04-1700008;钱江晚报2024-04-1700011;钱江晚报2024-04-1700012;钱江晚报2024-04-1700009;钱江晚报2024-04-1700019;钱江晚报2024-04-1700015 2 2024年04月17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