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晚报 数字报纸


a0007版:潮新闻·人文读本

春风浙版好书奖

作家黄传会:仰望星空,书写壮丽

孙家栋(左)与黄传会(右)
黄传会采访孙家栋的笔记 受访者供图

  1958年,孙家栋从莫斯科毕业归来。聂荣臻元帅一个电话,他成为钱学森院长的同事。孙家栋是学飞机设计专业的,但回国后被分配去研发导弹,他当时对导弹“见都没见过”。

  那时,正值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向苏联购买技术和导弹原型,一颗完整的导弹从整到零拆开,记录下它的全部构造,再重新组装起来,就这样成功把“P-1”导弹、“P-2”导弹研究透彻。

  转向导弹研究取得了卓越成绩,“这辈子可能就搞导弹了。”孙家栋当时想。1967年,中央组建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钱学森院长点名老部下孙家栋。正趴在火箭图纸上的孙家栋接到通知,成为东方红一号的总体技术负责人。

  就这样,“两弹一星”(核弹、导弹、人造卫星)中,孙家栋参与了两项的研发,是当之无愧的元勋。直到上世纪90年代,中国自主建设北斗卫星导航定位系统,65岁的孙家栋担任北斗系统的总设计师;2004年,探月工程启动,75岁的孙家栋又一次承担了总设计师的重任。

  就在孙家栋95岁生日之际,2024年春,探月工程四期大幕拉开,作为重要一环,鹊桥二号中继星将架设地月之间的新鹊桥,为嫦娥四号、嫦娥六号等提供中继通信。很多后辈和学生向他祝贺生日,孙家栋说:“对老师最好的回报,就是让中国卫星飞得更高、更远。”

  “7年学飞机,9年造导弹,50年放卫星。”孙家栋这样总结自己的人生。“国家需要,我就去做”,是贯穿他一生的信念,也是黄传会在书中贯穿的主题。大国重器的背后,就是这样一群赤诚的科学家。

  本书最后,天问一号发射成功的那天晚上,黄传会让孙家栋在梦中见到了嫦娥,见到了嫦娥一号探测器,也见到了钱学森和“航天四老”,见到了他一生的众多同志们。后来孙家栋看到这一章,说“你这个作家还挺有想象力的。”

  对孙家栋来说,从飞机到导弹再到卫星,进入的是一个个陌生领域。对黄传会来说,《仰望星空》的写作,也是一个陌生领域——这是他第一次写中国的航天事业。

  1977年,黄传会调入海军政治部创作室,成为一名海军作家。我们的采访在创作室进行,黄传会环顾这间9平米的创作室,说这就是他工作了50年的地方。

  当年,青年黄传会来到创作室,一位老作家告诉他:“你要成为一个海军的作家,就要走近万里海疆。”黄传会花了几年时间,从鸭绿江出发,顺着海岸线,一直走到西沙群岛(当时南沙群岛还去不了)。

  一个个小岛、一座座灯塔,黄传会与水兵相伴,迎着海风记录,枕着波涛入眠。走过18000多公里的海疆线,他的眼界开阔了,也亲身感受了海军生活,于是才有了一部部海军题材的报告文学。

  他写过“中国海军三部曲”(《龙旗:清末北洋海军纪实》《逆海:中华民国海军纪实》《雄风:中国人民海军纪实》),写过潜艇部队创建史《潜航:海军第一支潜艇部队追踪》,写过歼-15舰载机工程总指挥罗阳的《国家的儿子》,写过记录2015年中国海军也门撤侨的《大国行动》。

  在50多年的创作生涯中,黄传会还写过社会民生题材。1989年,团中央、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发起希望工程,秘书长徐永光是黄传会的温州老乡。他说:“来写写我们希望工程吧!”什么是希望工程?一番了解后,黄传会从太行山走到沂蒙山,从十万大山走到黄土高原,写出了《托起明天的太阳——希望工程纪实》,后来又写了打工子弟主题的《我的课桌在哪里》《中国新生代农民工》等。《中国新生代农民工》获第六届鲁迅文学奖。“这些年轻人不像他们父辈,进城打工后还回到土地里,他们这一代人是不愿意再回去的。”黄传会深入考察社会现实,以良知写作。

  2019年,在浙江出版集团邀请下,黄传会接下了《仰望星空》的写作任务,写中国航天事业。“将中国航天几大工程梳理清楚,多亏几位航天界专家指点迷津,谢军、张荣桥、孙泽洲像帮小学生解题一样,为我讲解航天科技ABC。”

  在书中,黄传会还原了老一辈科学家的纯粹、无私,再现了几代航天人半个多世纪的艰辛、泪水和喜悦,展现了深厚博大的航天精神,这也成为他个人写作生涯中一段难忘经历。

  写完《仰望星空》之后,黄传会对嫦娥一号、嫦娥四号、天问一号、祝融号等工程的研发人员有了深入了解,在广泛采访的基础上,他又写了《中国北斗传》,现在正在写《火星,我们来了》。


钱江晚报 潮新闻·人文读本 a0007 作家黄传会:仰望星空,书写壮丽 2024-05-05 钱江晚报2024-05-0500013;钱江晚报2024-05-0500012;钱江晚报2024-05-0500015 2 2024年05月05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