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晚报 数字报纸


a0013版:潮新闻·健康读本

钱江晚报联合浙大四院
征集建院10年来“小而美”的故事
纸短情长、宝贵回忆——

诊室里的察言观色
病房中的耐心体贴
ICU的争分夺秒

  钱江晚报联合浙大四院

  征集建院10年来“小而美”的故事

  纸短情长、宝贵回忆——

  诊室里的察言观色

  病房中的耐心体贴

  ICU的争分夺秒

  花孕花开东风劲,潮起潮涌杏林芳。

  十年,从零到1,从无到有,一座蝉联“国考”A+的省级三甲医院——浙大四院在浙江义乌落地生根,守护浙中百姓的健康。

  亮眼的成绩单背后,是一个个温暖人心的故事串联成线:

  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医生收到了来自百岁老人家属的锦旗,他在呼吸科团队的治疗下,顺利完成了新冠康复,回家过了一个团圆年;普外科收到了一封满满8页共计三千多字的感谢信,是胃癌晚期患者的女儿所写,她将陪妈妈在抗癌路上所见证的暖心时刻诉诸笔端,透露出医护与患者家属间的双向奔赴;出生只有750克的“巴掌宝宝”,在儿科全体医务人员的努力拯救下长成了胖小子,能吃能睡,能哭能闹;

  ……

  为了更加完整地呈现医院的发展历程,潮新闻·钱江晚报联合浙大四院共同向大家征集开业至今的“小而美”的故事。诊室里的察言观色,病房中的耐心体贴,ICU的争分夺秒,偏远乡村的无悔坚守,危难时刻的挺身而出,这些温暖的瞬间,都是我们想要征集的。自从征集开始,我们就陆陆续续收到了不少投稿,有照片有文字,在众多稿件中,我们被一封长长的手写信感动到了。

四页手写感谢信 牵出一段医患情

  投稿人是义乌人吴小姐,辗转联系上她时,她正在香港出差。说起来,她有些难为情:“这是一封迟到的感谢信。”

  这段温馨的医患故事发生在三年前。几次提笔都不知道如何表达,而这次趁浙大四院十周年之际,她花了一个晚上,一气呵成地完成了一封信,整整4页纸,满满诚意。

  2021年7月初,吴小姐的母亲因为扁桃体疼痛,来到浙大四院耳鼻咽喉科何建国主任的门诊。何主任为其母亲做了病灶扁桃体切除术。手术不大,但母亲体形较大,还存在高血压、脂肪肝等基础性疾病,所以手术风险还是有的。吴小姐清晰地记得,当时何主任进行了严谨的评估,还和其他科室的专家一起进行多学科讨论,才确定了手术方案。“手术是何主任做的,很成功。术后,他每天查房都会仔细地询问和关照。出院前,还很耐心地跟我们说了很多注意事项。”吴小姐说,也是因为这次就医体验,让她对医院留下了很好的印象。

  然而,没过多久,母亲毫无征兆地剧烈咳嗽和咳血,一家人顿时手足无措。吴小姐想起了何主任,第一时间联系到了本人。电话那头,何主任指导家属用冰块冷敷咽喉部位,并嘱咐以最快的速度送医。意外的是,当一家人赶到医院时,何主任已经等在了急诊室门口。当天他们选择了保守止血,何主任每隔一小时就过来看看母亲的情况。在何主任科普电凝止血的方案之后,他们决定做手术,并在第一时间消除了家属的担心和忧虑,还耐心细致地告知护理术后病人的注意事项。

  吴小姐说,医生的一句“你今天感觉怎么样,还好吗?”病人回答“感觉好多了”,这样的对话再平凡朴素不过,但对病人和家属来说,胜过千言万语,也抵过了曾经的病痛。

  母亲出院之后,会定期来医院复查,每次何主任都很关心。“毛病,不是看完就结束了的,医生的后续关注才是一家医院真正核心的服务。”吴小姐说,那时候正好是疫情期间,陪护只有她一个人,二十多天都是在焦虑和担忧中度过的,幸好医护人员很耐心和贴心,伸出了援手。

  “何主任配得上‘仁心仁术、医技高超、医德高尚、医者仁心’这些形容词,团队中的医务人员专业、负责、认真、细心,就像一束光,照进了我当时深陷的黑暗中。浙大四院已经是义乌老百姓心中值得信任和依赖的医院,更是一家充满温暖和人情味的医院。”

从杭州到义乌 开启人生二次创业

  “好久没看到手写信了。”

 当这封信转交到何建国主任手中时,他感慨良多。即使收到过不少感谢信、锦旗,但是这么长的手写信,还真是头一回。

 何主任说,对于吴小姐及其母亲还是印象深刻的,“当时病情还是很严重的,加上患者和家属又很焦虑,我们就给她们做医学科普,尽量让她们放心,相信我们的方案。结果还是好的。”

 总是忙忙碌碌的何主任,此刻也沉静下来,“这是患者对我们的信任,很感恩。”

 转眼间,何主任在浙大四院已经十年,“浙大四院就像我们的孩子一样,一下子长到了十岁。而这十年,我就像人生开起了二次创业,有辛苦,有收获,回头看看,还蛮有成就感。”

 他是浙大四院耳鼻喉科的主任,也是科室的创建人。

 2014年浙大四院开业之前,他是浙大二院耳鼻咽喉科的副主任。当时浙江大学从六家在杭附属医院抽调“精兵强将”,以组团“科对科”的形式为浙大四院输送管理和医疗人才。何建国正是在这时候,响应优质医疗资源下沉的号召来到义乌。

 彼时,对于眼前所处的“舒适圈”,很多人都犹豫了,毕竟在新环境中要从零开始建设科室,包括门诊、急诊、病房等,挑战很大,困难不小。经过深思熟虑,和家人的讨论,以及自己的工作经验,他接受了这个任命,从此开始杭州和义乌的两地奔波,一边在浙大四院建设学科,一边也要兼顾在浙大二院的门诊和手术。

 “困难就是缺人,就是培养人才,招兵买马。”何建国说,即使业务能力够硬,光靠几个人的力量也是有限的,他四处物色耳鼻喉科的专业人士,再自己一点一点地带出学生。如今,他从“光杆司令”到14个人的科室,其中的不易可想而知。

 最大的挑战,是他任职医院医务部主任期间,从一名临床医生“跨界”到行政岗位,需要负责组织医务人员的培训和定期考核、规章制度的执行和落实、医疗资源的使用和调配等。一切都从头开始学。他吸取浙大在杭各家附属医院之长,再结合浙大四院的具体情况,量身定制医疗相关规范制度。

 如今,虽然还有一部分工作在杭州,但是他大部分精力已经放在了义乌,放在了浙大四院。辞去了医务部的职责,他全身心地投入到临床诊疗和传帮带的工作中。

 他坦言,耳鼻喉科不比其他大型科室,但也有自己的特色和“粉丝”。在他的带领下,科室一年的门诊量接近10万例,除了得到当地老百姓的认可和信任之外,不少周边地区的患者也会慕名而来。人工耳蜗手术开展后帮助许多患者聆听新声,重拾生活的希望。


钱江晚报 潮新闻·健康读本 a0013 诊室里的察言观色
病房中的耐心体贴
ICU的争分夺秒
2024-05-06 钱江晚报2024-05-0600008;钱江晚报2024-05-0600012;26813444;钱江晚报2024-05-0600011;26813446|;钱江晚报2024-05-0600009;26813445|;钱江晚报2024-05-0600010 2 2024年05月06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