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是警察、医生、编剧,也是作家
首届《浙江作家》金秋笔会日前开班
这个小说班的成员,有点特殊
本报记者 刘玉涵
金秋笔会现场 |
本报记者 刘玉涵
日前,《浙江作家》首届金秋笔会·小说专班在杭开班。
这个专班有些特殊,汇集了各行各业的青年作家,有人就职于电力系统,有人就职于交通系统,有人的本职工作是警察、医生或是编剧,但他们同时都在坚持写作。
虽然是业余创作者,但他们的小说写作都已较为成熟,甚至不少在《收获》《人民文学》等重要期刊上发表过作品,是浙江省青年一代优秀小说家阵营的后备军。本次笔会由浙江文学院(馆)主办,《浙江作家》编辑部组织实施。
在开班仪式上,小说家、编剧、《浙江作家》主编海飞向15位学员表达了鼓励与期待,金秋笔会的首次举办也为各行业的创作者们提供了心得交流、思维碰撞的平台。
徐衎供职于国网义乌市供电公司,自认是青年作家中的“老人”,大学时就已开始了写作,并曾获两次新概念一等奖,但徐衎正式创作是在工作之后,“社会的阅历,包括工作中的人际接触等等,让我的小说创作更加地自觉化,也比以前的学生思维更加能够打开格局。”
近来,徐衎自觉小说创作遇到了瓶颈,正在思考如何突破,这次开班为他提供了自我审视的良机。
和徐衎一样,支奕的创作也是来源于自己的职业。她是生活在舟山的海岛警察,作为一名宣传处民警,记录和报道舟山民警的工作日常是她的工作职责。
“我们有超过三分之一的民警和辅警队员都是驻守在偏远的小岛上,经常会有台风、寒潮,很辛苦。看到身边同事们的默默付出,所以在做好宣传报道之外我也在想,能不能用一种更有力量的方式让更多人知道我们这样一个群体,对公安工作有更大的支持和理解。”2022年,支奕产生了这样的想法,尝试用写小说的方式把岛警故事讲给大家听。
短短两年的时间里,她的作品迅速引起了文学界的关注,作品在《中国作家》《广州文艺》《西湖》《当代小说》等多家刊物上发表,并被《作品与争鸣》等选刊选载。
“对我们小岛上的人来说,出来一趟非常不容易,我也会珍惜这次宝贵的学习机会,把我们海岛警察的故事写得更扎实,写得更好,让更多的读者喜欢。”
学员周利民,笔名民啸,现在已经专职写作,做自由撰稿人。此前,他是DM杂志的编辑,为家乡富阳做宣传报道。从事创作以来,已在《收获》等刊物发表作品。
“1985年,新安江水库建设,我爷爷奶奶那一代从淳安移民到了富阳。我虽然出生在富阳,但是我一直没有很深的故乡感。2010年左右微信平台开始流行,广告公司倒闭,我就开始了写作,围绕着故乡的主题进行思考与创作。”周利民正在写的长篇小说就是从原乡话题展开的。
为时三天的笔会中,青年创作者们聆听资深作家、编辑授课,并与他们面对面交流探讨。
“以前我们只是给青年作家讲讲课,一个课堂形式的交流,这次大家坐在一起聊,我们也能听他们谈看法,互相交流。他们是带着问题来的,交流起来容易跟我们产生碰撞,我们讨论得也比较深入。”浙江省作协副主席钟求是说。
这样的形式让评论家傅小平联想到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笔会风潮。“我听前辈说起过,过去作家之间交流,有很好的氛围,大家相互切磋,相互启发,我非常向往。”
傅小平希望,来自各行业的青年作家们能通过这样的交流、阅读和写作,走向更开阔的人生——因为只有对人生、对世界有足够丰富的、深入的理解,才能够让写作变得更宽广、更深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