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性别公厕改造
盘活公共空间务实之策
本报评论员 项向荣
近日,广州发布最新规划提出,将部分低使用率的男厕所改造为无性别公厕,以缓解女性厕所排队的问题。
因为男女生理结构的不同,以及厕位比例的不合理,长久以来国内很多地方存在女厕排长队的问题。曾有许多网友建议,解决这个问题应直接扩建女厕,在男女公厕的面积分配上增加女厕的比重。这当然有道理,但摆到现实环境中,却会受种种客观因素制约,尤其是在寸土寸金的市中心和热门景区,新建和扩建公厕都难以实现。在这种情况下,将低利用率男厕改造成无性别公厕,不失为一种盘活公共空间、从实际出发解决问题的务实对策。
无性别厕所就是通用厕所,它并不是什么新鲜事物,欧洲早在数十年前就开始推行,学校、体育馆、图书馆、公园等公共场所都有无性别公厕。国内很多地方其实也有无性别公厕,在位置有限的情况下,只设立几个单独的通用厕位,男女都可以使用,进入后锁住就会亮起红灯。暂时没办法增加现有厕位的情况下,无性别公厕既解决了女厕排长队的历史性问题,也给男性留有余地。
无性别公厕的更大意义在于可以通用,尤其是当一些特殊情况发生时,比如爸爸带着年幼的女儿,或者是妈妈带着年幼的儿子,亦或是儿子陪同行动不便的妈妈等,当他们需要如厕的时候,无性别公厕就可以发挥其独特的作用。
当然,无性别公厕也存在一些隐忧,人们最担心的问题莫过于隐私保护、卫生等,但这些问题可以通过合理设计和适当增加服务及管理予以解决。广州当地媒体就提出了一些解决办法,比如,可以将隔断全部设计成“顶天立地”,上下不留缝隙,材料尽可能用隔音材料,这样就可以避免偷窥现象产生,也避免男女之间的不适现象产生。同时适当增加管理人员,确保公厕的安全和卫生。
公共场所女性排队上厕所的问题,确实需要开动脑筋予以改变。一方面要在新设施的建设上调整男女厕位比例,另一方面也要在现有条件下采取更人性化的解决办法。广州这次把利用率低的男厕改成无性别公厕,体现了人性化服务,也是城市精细化管理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