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2008年奥运会奖牌设计方案“金玉佩”的处子秀赢得满堂彩!它的主要设计者、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建筑学院党总支书记王沂蓬,终于从神秘中走了出来。
“包括我的家人在内,我也不能说,因为我们必须保密,学院的人只是大概知道我们在搞什么跟奥运有关的项目。”王沂蓬说。
实际上,从2006年的7月开始,当中央美院奥运艺术中心赢得奖牌设计竞标,直到2007年3月27日,这个中心只有王沂蓬以及他的一名助手,知道奖牌设计的具体进展情况和最终定稿。
设计者成为“地下工作者”
“金镶玉”的设计源自中央美院的一间不足20平方米的铁皮小屋里。2006年春节刚过,这间小屋便热闹起来——接到了北京奥运会奖牌设计定向邀请的中央美院设计团队在这里开始了创作。这是一个由15名成员组成的创作团队,他们中有些还是在校学生。
但在奖牌设计的最后阶段,真正的参与者只有王沂蓬和助手、奥组委的一位官员以及上海中国印钞造币总公司的一位工程师了解具体情况。
没有层层设卡的保密措施,只凭设计方与奥组委的一纸保密协议,就能将一个举世关注的奖牌方案一直“密封”起来,颇有些不可思议。“这是责任,有些时候因为不得不保密,给设计工作带来了很多不便。但是你又没有办法去声张。”
为了保密,王沂蓬在攻克“碎玉”难关的时候,走过不少家工厂,每次都要先把模型上与奥运相关的图案去掉,然后开始跟厂家“谈生意”——
“这东西你要定做多少?”厂方问。
“不到3000块。”王沂蓬小心翼翼地说。
“不到30000块不做,少了不赚钱!”
……
奖牌的设计经历了一年多的时间,一摞摞的草稿、图样原本都已经作废,但是这些都不能当垃圾倒掉,只能放在屋里。设计者通过网路传输的所有资料,都需要加密,直到奖牌式样公之于众,设计者们依然不肯透露更多的细节。王沂蓬说:“这是规定,今后的门票设计等等,都要遵循这个原则。”
奇思妙想“以德比玉”
筒子楼里完成设计奖牌方案公布以后,很多人会有一种疑问,也没有说最先是谁想到的这个方案。王沂蓬说这是一个团队设计。一个大胆的设想出现在设计团队的头脑中,为何不直接用玉和金属结合来制作奖牌呢?经过100多个方案的修改筛选,一块背面中心部分镶嵌着美玉的奖牌诞生了,按照北京奥组委提出的设计要求,这块美玉的中心镌刻着北京奥运会会徽“中国印”。
尽管其他作品各具特色,但最终还是敌不过“金镶玉”带给评委们的震撼——2006年6月7日,奖牌评委会对初评入选的10件作品展开了复评,并于2006年6月30日,向北京北京奥组委执委会会议提交了最终入选的三个方案。北京奥运会奖牌修改方向最终确定“玉佩”方案。
在最初的设计中,玉被放在奖牌的正中,用以镌刻北京奥运会会徽。但由于玉的特殊材质和色泽,使得会徽图案被弱化,甚至无法看清。针对这一问题,评委会组织设计团队对此进行了修改。最终,设计团队从龙纹玉璧的造型中找到了灵感。他们采用了玉佩的造型将玉环镶嵌在奖牌之上,中间圆心部分改为金属,这样奖牌便成为一个由金属包裹的“玉佩”造型,中间圆心上镌刻的“中国印”也因此而显得熠熠生辉。
为了在保证奖牌金、银、铜识别性的同时,彰显“玉”的特点,使“金”、“玉”材料达到视觉上的完美结合,奖牌修改完善小组对玉石在牌面所占的比例进行了多次调整、尝试,最终将奖牌背面金属边缘的宽度由3.5毫米增加到6毫米,从而突出奖牌的金属质感,增加了奖牌的金属识别性。2008年,在环绕玉佩的金属边上将被刻上获奖运动项目的名称。
在色彩搭配上,金、银、铜牌分别配以白玉、青白玉和青玉。既要考虑到玉的品质,同时也选择与奖牌颜色的合理搭配。在设计完善过程中,专家和设计团队还去掉了原本在玉石上镌刻“云纹”及“小圆点”设计,使整个奖牌看起来更加纯净、剔透。
王沂蓬至今还记得这项设计被初次提交国际奥委会审议时的忐忑不安。玉文化在中国源远流长,国际奥委会能否认同这一理念?最重要的是,国际奥委会能否接受奖牌材质的历史性突破?
玉之美,出于自然,是由内而外之渗透折射,柔和含蓄,魅力无穷。玉外表温和圆润,本质却至坚至刚,与人中君子道德追求之境界正相吻合。玉与金属的结合得到了国际奥委会的认可,然而最终实现这一划时代的突破还有很多的技术难关需要攻克。国际奥委会给北京奥组委设定了一个条件——“在最终确认这块奖牌的玉石损毁率很低之后,我们才能批准你们的设计!”
两毫米定成败
如果没有牢靠的技术保证,镶嵌着玉石的北京奥运会奖牌被扔出去的后果必定是“玉碎牌损”。即便不考虑这种极端情况,北京奥运会的奖牌也必须保证在意外情况下摔落时的抗冲击性。如何保证北京奥运会2000多块奖牌在正常范围内经受住外力冲击?这个难题主要落在了王沂蓬身上。
接到这个任务时离国际奥委会要求的最终交稿时间只差两个月了。在这种情况下,王沂蓬一刻也不敢懈怠,赶紧开始找专家,从力学、材料学、结构学的角度等各方面探讨这一问题。其间,设计团队还委托了来自北京、上海等各地的专业单位来负责这一工作。
但是第一次跌落实验,失败了。而就在这时,一个令他更加沮丧的消息传来,专家们在研究了一个月后,给出的答案——“不行”。无法解决这一问题就意味着设计团队一年的心血白费了。当时王沂蓬非常着急,“几乎睡不着觉,几乎有半个月的时间没有脱过衣服。”
玉石后面直接就是金属,要防止它掉地上不碎,就必须将振动波消除掉。数次试验失败之后,王沂蓬开始考虑在金属与玉之间填充特殊材料,以达到消除振动波的效果。经过与生产厂商反复“讨价还价”,王沂蓬有了2毫米的“发挥空间”。
奖牌厚度为6毫米,玉石厚3毫米,王沂蓬问生产厂家能不能加深嵌进去的空间,他们表示工艺是压制成型,超过2毫米的深度很难。后来王沂蓬建议用“车”的方法,由于奖牌正面是浮雕,如果车得太深,正面就透了。所以,王沂蓬只争取到了2毫米的空间,王沂蓬心里明白“必须要在这2毫米的地方解决所有的问题。”
为了寻找一个合适的材料填充在金属与玉之间形成缓冲,王沂蓬等人又查遍了国内外有关方面的资料文献,访遍了材料学专家、玉石方面的专家以及雕塑方面的专家,最终选定了一种航天材料。
前三次的实验虽然失败,但王沂蓬已找到了问题的症结所在。第四次实验前,虽然依然紧张,但王沂蓬心中却有了底。在奖牌下落的几秒内,王沂蓬的眼睛一眨也没眨。在那几秒后,等候在工作室的学生们接到了王老师的电话——“给奥组委打电话吧,通过了。”在同学们的欢呼声中,王沂蓬落泪了——“奖牌就算是石头,也该对我们有感情了。”
今年1月份,国际奥委会的总部收到了北京奥组委寄来的北京奥运会奖牌实物,这其中还包括了一盘录像带。在这盘录像带中,镶嵌着玉石的奖牌从两米的高空中自由降落——镜头定格在掉落在地上的奖牌上,玉石毫发无损。这项完美设计的最后一道难关被攻克,中国的设计师们成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