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美国,随便走进一个大学生的宿舍,都很可能找到一本冯内古特的书,书的封面甚至会有牛仔裤的后兜印子。
库尔特·冯内古特,这位曾经用黑色文学和反文化成为无数青年偶像的后现代作家,这颗“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响当当的铜豌豆”,4月10日夜里最终拜倒在命运的脚下,终年84岁。
严肃作家,满纸荒唐言
冯内古特是对20世纪的美国社会产生重要影响的作家之一,他通过文学改变了整整一代人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其作品始终坚持“反战”和“嘲讽美国”两大主题,并以尖锐讽刺、好挖苦人的语言风格著称,因而也被誉为“文化斗士”。
冯内古特一生创作了19部小说,几乎每本都是畅销书,他还写了大量短篇故事、散文、剧本。他的小说《五号屠宰场》被公认为后现代小说的经典作品。他的《猫的摇篮》、《囚鸟》和《冠军早餐》等作品已经为中国读者所熟悉。
冯内古特曾给自己的作品做过一次由A到D的评分,其中《猫的摇篮》、《五号屠宰场》等作品他给了A+。《猫的摇篮》出版于1963年,是作者采取科幻小说形式写的一部严肃得不能再严肃的幽默小说。这本书的出版,使他一下子成了美国人最喜欢的小说家,尤其受到大学生的欢迎。在上世纪六十年代,美国正在经历一场社会动荡和生活观念的革命,此书在当时的出版恰逢其时。这是一本讽喻美国以及人类自己无限信赖科学家以及科学技术的书,给我们展现了科学正在被国家和政府利用,来为毁灭人类自己的战争服务的罪行。
但在《猫的摇篮》出版之前,1952年就开始出版小说的冯内古特先是遭到评论界的忽视,随后他们又攻击冯内古特怪异的小说风格、破碎的情节,他们称之为杂乱的科幻小说,以区别于其他严肃作品。进入垂暮之年的冯内古特提起这一点,仍耿耿于怀,说:“我怀疑我可能在哪里冒犯了什么人,以致得不到他们的信任,让我成不了严肃作家。”
在冯内古特的小说中,主角往往都是身世可怜的反英雄,对自己的命运也时常无能为力。《上帝保佑你,罗斯沃特先生》的主人公,是一个流着鼻涕、身材肥硕的灭火志愿者。冯内古特曾说,自己书中的恶棍从来就不是个人,而是文化、社会和历史,它们联手把地球搞成了一团烂泥。“我们或许能自救,可是我们懒到不愿努力尝试……我们太贱了。”他曾建议将这些语句刻入大峡谷的石壁,作为留给过往飞碟的讯息。
冯内古特笔下的荒诞无稽让人发笑,之后又笑不出来。关于幽默,冯内古特虽说“幽默是一种远离残酷生活,从而保护自己的方法。”
黑色幽默,一把伤心泪
冯内古特自我评价为“宗教无神论者”、“追求自由思想的人道主义者”,借助笔下人物的外壳,他恣意驰骋自己的思想;毫不顾忌地在作品中发表尖酸刻薄的评论;兴致所至,他还会随手在小说中画一些貌似与情节无关的插图。在《五号屠宰场》中,冯内古特就画了一座石墓,墓碑上面写着:“一切曾经美好,也无伤痛。”
与碑文相反的是,冯内古特的个人经历却充满磨难,崎岖坎坷。
1922年11月11日,冯内古特出生于美国印第安纳州印第安纳波利斯,祖先是19世纪中叶来自德国的移民。美国康奈尔大学化学系毕业后,他加入美国陆军,并长期为国际笔会服务。
1944年,冯内古特的母亲在母亲节那天自杀。他的妹夫后来死于车祸,随后几个小时,他妹妹也死于癌症。因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美国社会反德情绪甚嚣尘上,德国人及其后代备受歧视,这给冯内古特幼小的心灵留下浓重的阴影。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美再一次成为交战国,德裔美国人的原罪感更深,所受歧视比一战期间有过之而无不及。1945年,冯内古特在向英裔美国人简·克可斯小姐求婚时,克可斯的一个叔叔还问她是否“真的想和所有的德国人混在一起”,不快之情溢于言表。冯内古特说:“直到今天,在德裔美国人和英裔美国人之间还存在着一条圣安德里亚断层。”
作为德裔美国人,冯内古特的民族身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受到严峻考验。战争初期,冯内古特坚决反战,为《康奈尔太阳报》撰写了不少反战文章。但在日本军队偷袭珍珠港之后,他改变了立场,志愿应征入伍,赴欧洲参战。
1944年12月,冯内古特在著名的保吉战役中被德军俘虏,关押在德国城市德累斯顿。1945年2月,英美空军在德军战败已成定局的情况下,对不设防的历史文化名城德累斯顿实施了狂轰滥炸,整个城市被摧毁殆尽,十多万居民丧身其中,“一个个像烤焦的面包”。冯内古特因为被关押在一家屠宰场的地窖中,成为仅存的7名美军战俘之一。
这段恐怖经历对冯内古特来说刻骨铭心,让他看到民族间的仇杀如何达到歇斯底里的疯狂程度。在冯内古特1991年的自传《命运坏比死亡》中,他谈及这段经历给自己人生带来的重大影响:“德累斯顿的炮火,解释了我为何写作,决定了我的创作内容,也让我弄明白自己究竟是谁,为何而活。”
他用了23年把这场惨绝人寰而又荒诞之极的大屠杀诉诸文字。小说描述一名士兵躲在德累斯顿地下屠宰场的经历,战俘使用人体脂肪制成的蜡烛和肥皂,杀人和屠宰牲畜一样轻而易举。冯内古特写道:“我见过这个城市先前的模样,从空袭避难所出来后,又看到它被轰炸后的样子,其中的一个反应必定是笑。上帝知道,这是灵魂在寻找宽慰。”这部小说被称为冯内古特黑色幽默的代表作品,在冯内古特看来,现实生活中,一个人深陷苦难是如此无助,以致任何安慰都没用时,唯一能做的就只有笑。
《五号屠宰场》1969年在越战如火如荼时问世,立刻掀起阅读热潮。不过,由于其中的性描写、粗口和暴力内容,小说备受争议,遭到学校和图书馆的抵制。但正如首页一行文字所写:“莫非所有的事就这么发生了”,这句话成为名言的同时,冯内古特从此跻身名家之列。
文坛“顽主”,痛骂美国社会
不过,冯内古特最钟爱的角色却是“社会批评家”。就在不久前,冯内古特的家乡、美国印第安纳波利斯自豪于作家的成就,特意将2007年定名为“冯内古特作品年”,对此,冯内古特曾幽默地说自己“被惊着了”。
冯内古特擅长演讲,常常四处发表演说,呼吁民众自省,他从不掩饰自己对国家的失望,直批美国的制度体系逐渐让人丧失人性。他总是留着一头疏于打理的爱因斯坦式蓬发,布满皱纹的脸,让他看上去总是一副饱经忧患的模样,但他的格言却是:“不管什么,我都能说得好玩搞笑,哪怕在最糟糕的处境里。”
冯内古特1997年宣布封笔,8年后,却又出版了随笔集《没有国家的人》。人们喝彩:“谢天谢地,冯内古特先生食言了!”在书中,冯内古特尽情发挥最见长的犀利文风,直率批评美国政府内外政策。
他用了“耶鲁大学的C等生”、“启斯东式警察”、“米老鼠政变”、“预言家”等形象。“耶鲁大学的C等生”指从耶鲁大学毕业,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在美国政坛,耶鲁毕业生有着强大的势力。美国中央情报局有耶鲁大学校友会之称,美国前任总统克林顿,现任总统布什都来自耶鲁大学。冯内古特说这些耶鲁生出身高贵,知识贫乏,是“明目张胆的白人至上主义者”,有“最令人恐怖的精神变态人格”。“启斯东式警察”原本指的是1914至1920年间,由美国启斯东影片公司拍摄的喜剧片中的美国警察形象。他们头脑简单,干活卖力,可始终装腔作势,保持着警察的那股子威风。冯内古特说,美国现在已经“被卑劣、低俗、愚蠢而无能的启斯东式警察接管了”。“米老鼠政变”源于迪斯尼卡通片中的米老鼠形象。在那些系列卡通片中,卡通动物无论做什么,都不用考虑后果,因为可以重新再来。“米老鼠政变”对内指轻率的政治决策,对外指粗暴干涉别国内政,肆意推翻别国政府。冯内古特说:“那些人用米老鼠政变的方式控制了联邦政府,进而控制了世界。”“预言家”指人类历史上形形色色善于蛊惑和蒙蔽人民的统治者。冯内古特说,“现今世界上调门最大、最傲慢无知的预言就在华盛顿流行。”“我们宝贵的宪法中有一个悲剧性缺陷,我也不知道该如何弥补它,这就是:只有神志不清的疯子才想当总统。”而正是这些疯子“使我们整个国家和这个星球的其他许多地方完全陷入混乱,也正是这些天生没有是非之心的人在突然之间掌控了一切”。
不过,冯内古特骂得痛快,美国人却很受用,还将他奉为座上宾。该书在美国一面世,便连续8周登上《纽约时报》畅销书榜,被10多个国家引进,并在去年被译成中文在国内出版。
抽烟、涂鸦、拍广告、谈死亡
这个从上世纪六十年代一路走来,脚步蹒跚的老头,从来没有觉得自己衰老过,在年过八旬之后,他还能骂人、抽烟、画画涂鸦,甚至拍广告。
1995年,72岁的冯内古特还曾为“绝对伏特加”画了一幅自画像作为宣传海报,海报利用“冯内古特”和“伏特加”的谐音,取名为“绝对冯内古特”。在这幅自画像中,冯内古特玩着绳挑,旁边桌上的伏特加瓶塞是猫的头,暗示了他的成名作《猫的摇篮》。这只是冯内古特的众多涂鸦之一。冯内古特爱涂鸦,爱用简单线条嘲弄他人或者自嘲,他给读者签名总要添上一个“*”号,冯内古特的解释是:“这是我的肛门符号。”而他82岁时的自画像是:浓密的鬈发、巴伐利亚人的胡须,嘴巴永远叼着纸烟。
冯内古特曾经在接受《滚石》杂志采访时表示:“从12岁还是14岁就开始抽不带过滤嘴的PallMalls烟了。所以我要控告制造商布朗和威廉森烟草公司。你知道因为什么吗?肺癌?不是。因为我今年都83了。骗人的杂种们!布朗和威廉森在烟盒上说好要取我的老命的。但是,他们的烟屁用都不管。”
身为作家,虽然在商业上取得极大成功,但金钱却买不到快乐,很长一段时间,冯内古特都在和忧郁症作斗争。1984年,他试图借药物和酒精自杀未遂。之后,冯内古特曾自我开涮,取笑自己笨手笨脚,连自尽也不会。在诸多死法中,他偏爱在乞力马扎罗山上撞机身亡,“海明威在生命靠近终点时才以自杀终结生命;高寿更像是分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