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在大学里负责打扫教室和楼道的清洁工范素芝很高兴,这个月她终于会自己签名领工资了;来自千岛湖的食堂洗碗工汪佩英40多岁了,平生第一次给家里写了一封信,接到信的儿子激动万分。
在浙江财经学院,有一个专门为后勤服务人员开办的“文化补习班”,来这里打工的清洁工、寝室管理员等,不仅可以凭自己的劳动赚钱,而且可以享受免费读书的特殊福利。
昨天晚上6点半,50多名刚放下手中的扫帚、菜勺的后勤人员,走进了D教学楼307教室。他们年龄大多在40多岁,因为家境贫困、年幼失教等各种原因,文化程度不高。
给这些人上课的是该校的研究生,有学经济史的、有学会计、有学金融的。老师们上课很认真,每堂课都制作了专门的PPT(幻灯片),学员学得也很认真,在学校后勤集团统发的作业本上密密麻麻写满了字。
财院师生们称之为大学校园里的“民工大学”的文化补习班,始于去年,今年是第二次举办。本期文化补习班自本月上旬开始,暑假前结束,每周上两次课。汪佩英说,现在终于可以看懂教室、食堂里贴的通知了,空的时候还可以看看报纸。第一届学习优秀的民工学员还拿到了“民工大学”的结业证书,他们很兴奋:“俺们可没有白来这趟大学,这一回去咱也揣个‘大学毕业证’,可要羡慕死乡邻乡亲了。”
研究生会的韩鑫说,文化补习班起源于去年他们举办的“帮民工朋友写一封家书”的活动,“与其帮民工朋友们写家书,何不教他们写?!”大学生们有了为平常给自己提供服务的人服务的想法。
于是文化补习班应运而生。研究生老师们根据学员的基本情况,实施分类教学。向一些文化水平比较初级的学员教一些常用汉字的读、写、识的技能和常用的计算方法,一对一、手把手地进行辅导;向一些有一定文化水平的学员介绍浙江和我国各省区的风土人情,开阔大家的视野。今年夏天,他们还计划对有英语基础的年轻打工人员进行英语口语培训。 本报通讯员 张峰 井冬梅
本报记者 俞熙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