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市场波诡云谲、变化多端,就业与招生常常一头冷、一头热地倒挂,这可苦了毕业生——特别是非名校的毕业生。
根据共青团中央学校部发布的“2006年中国大学生就业状况调查”,一些冷门专业占据了就业率前几名。其中,农学专业以78.38%的就业率高居榜首,哲学和历史学也分别达到了40.35%和51.85%。值得警醒的是,法学、医学这些过去公认的传统热门也排在后面,就业率分别只有37.85%和31.01%。法学专业则连续多年在一类学科中排名倒数了。
法学、计算机风光不在
计算机专业同样不容乐观。目前,信息技术和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数量已占全国所有理工科学生总数的1/3强。尽管IBM、微软、联想这些IT企业几乎每年都到高校去招聘,但他们主选清华、北大等名校,一般普通高校难入他们的法眼。
相比而言,法学的情况更严峻。以中国政法大学2006级法学专业毕业生为例,毕业后从事本行的只有13%,北京交通大学2006级法学专业104名毕业生中,只有3人从事政法工作。
机械农林类 就业火招生冷
2006年,国家人事部曾对大学应届毕业生的就业需求情况进行了调查分析,排在前十位的专业分别是:机械设计与制造类,计算机、信息与电子类,市场营销、管理类,建筑类,电气工程及自动化,英语,医疗卫生,财会。但需求没有和各专业毕业生人数结合起来进行对比,这个排名并不能切实反映大学生的就业状况。
在“全国机械工程学院院长联席会”上,50位院长共诉了机械专业“就业火,招生冷”的尴尬。尽管机械专业就业率在各学校都名列前茅,但录取分数逐年下降。与之相类似的还有农、林、地、矿、油,即使近年来就业形势不错,但因为工作条件相对艰苦,待遇较低,在高考填报志愿时,不如电子、信息、管理等专业有吸引力。
根据中华英才网统计,2007年,通信、汽车、快速消费品及石油能源成为人才市场上最热门的行业。该网每年一度的“大学生最佳雇主调查”,前几名一直是电信、快速消费品、耐用消费品、IT、金融类的企业。
不同年代 专业冷热变迁
现在的大学生恐怕很难想像,1977年恢复高考时,哲学是大家竞相报考的热门专业。同时,受陈景润等著名科学家的影响,数学、物理学等基础学科也都很吃香。
上世纪80年代初兴起的是“文史热”。北京大学法学院院长朱苏力在其博客中写道:“70年代末80年代初进入大学文史哲院系的学生,总体而言都是当时最优秀的文科考生,而到了80年代后期,这种基本风向就发生了变化。至少考分最高的学生大都选择了经济、法律专业。”80年代初期到中期,国内的知名大学纷纷成立了管理学院,企业管理很快取代数理化成为当时的热门专业。
到了上世纪90年代,随着外贸体制改革,国际贸易、国际关系等专业被看作皇冠上的明珠,录取分数屡创新高。上世纪90年代后期至今,风头最劲的专业变成了网络与计算机,时至今日仍然如此。
刘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