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通讯员 夏庆 郑功民
本报记者 杨晓政
本报讯 夏秋抗旱,冬季防火,梅季前则要未雨绸缪……昨天上午,杭城阴雨绵绵,双峰村里鸡笼山山腰处,两位工作人员站在新筑的堤坝里,一盆一盆地把黄泥水舀起来,往堤外排。他们要造的是山林防火用的蓄水池。
“要抓紧哦,黄梅天要来了,3个蓄水池这两天要赶着完工了。”程师傅穿着灰绿色的橡胶雨衣,一直埋头挖土,只是在和记者说话的时候才仰起脖子来,雨水就直打在他黝黑的脸庞上,他抹一把雨水,又低下头干了起来。
像这样的山林防火蓄水池,村民们叫它“天水池”。今年西湖风景名胜区里要建二三十个,是历年兴建工程中最大手笔的一次,加上原有的75个水池,西湖边就有百个“天水池”了。
杭州市西湖风景名胜区管委会风景局局长助理徐飞告诉记者,以往每年都是陆续建三五个蓄水池。这次进行这样的大工程,原因之一是西湖边57000亩山林上将多种上好几万株新树。这些植物防火、养护都需要更多的水源:“更重要的是,西湖景区游客量逐年上升,我们想探索一个山林防火的网络化建设模式,山林防火蓄水池也要在西湖边织就一张网,保障游客和市民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