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有这样一部电影,它的制作团队是十几个尚未毕业或刚刚毕业的大学生,它的拍摄时间只用了15天。
但这部电影从5月25日在浙江传媒学院首映起,已经在杭职、杭电等8个学校放映,吸引了上万学生争相观看;而影片的花絮及分集视频,也在互联网上迅速传播,点击率迅速超过150万次;电影中的一句无厘头对白:“小牛为什么会输给曼联了呢!”则迅速成为杭州大学生的最新口头禅。
这部电影的名字,叫《秘密之恋》。
校园支摊招聘,网络PK选角
电影讲述的是一个关于青春成长的故事:男女主角都是在校的学生,机缘巧合之下,表面阳光的他们互相知道了对方的“秘密”,两个年轻人以互知秘密契机,在交往中渐渐地解开了心灵的桎梏,对各自心理或生理的残缺不再介怀,如蝴蝶破茧般在惶惑的青春中成长起来。
影片的“拍摄核心团队”,是浙江传媒学院的5位大二学生。
制片人陈益韬有多个身分:猫扑文学频道的主管,浙江传媒学院制片人管理专业大二的学生,索酷传媒科技团队的核心人物之一;他的3位同学马宇飞、周颖和方立鹏,也有着丰富的社会实践经验。
用陈益韬的话说就是:“4个人虽然各有所长,但组合起来可谓强强联合”。在4人的齐心协力下,他们从百脑汇杭州店拉来了赞助,找到了导演、剧本,万事俱备只差演员了。
由于经费有限,同时考虑到学校里学表演的同学不少,陈益韬和他的同伴们决定:就在传媒学院里支个小摊子招聘演员。
没想到,这个原始的方法倒挺管用,两三天的功夫,竟来了250多个“演员”报名。
不过这还只是第一步。为了考验“候选演员”的人气指数,他们把选演员的过程搬到了一个视频网站上,来了个网络海选PK。
靠“蒙”的感觉拍电影
不过,网络海选出的主要演员,和第一次当导演的郝玉满碰到了一样的问题——大姑娘上轿头一遭;虽然不是刻意为之,但最后胜出的所有演员竟然都没有表演经验。
拍戏的第一天,导演郝玉满就遇到了难题。灯光师问:“导演,你要什么样的灯光?”这可把学汉语言文学的导演问住了,她发现自己一个技术语汇都不懂。折腾了大半天,他们终于找到了解决方案:由导演用语言来描述自己想要的感觉,灯光师则通过理解自己处理。
类似这样的琐事每天都有一大堆,郝玉满无奈地笑道:“你作为一个观众去看,觉得这个戏很美;可如果你是导演,会觉得现场根本是杂乱到不行,实在一点儿不浪漫!我和演员都是第一次参与到电影拍摄中,有时真的是靠‘蒙’的感觉在拍!”
一般的电影要按照明星的档期来安排拍摄,“秘密之恋”剧组也不例外,不过他们的“档期”,是大家的“课程表”。因为所有的演员都还是学生,电影的主要拍摄时间安排在了“五一”长假期间,而“五一”之后的镜头,导演只好拿着所有人的课程表找空档啦!
“我们有一部新电影在计划中,规模会是这部的几百倍还不止,就像《疯狂的石头》那种的”,陈益韬说起来很兴奋,“不过现在还不能透露细节,目前我们要保密”。4个大男孩笑着看着对方,交流新的“秘密”。
本报记者 林丹
本报实习生 陈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