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新华社消息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增减历经以下几个阶段。
改革开放的最初10年,随着我国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居民储蓄存款步入持续增长阶段,平均每年增长30%以上。
从1989年到1996年,我国居民储蓄存款增长进入第二阶段,这一阶段在基数已经较大的情况下,储蓄存款余额继续保持旺盛的增长势头。存款余额的年均增长率达到31.6%。
受上世纪末股市火爆对储蓄存款的分流作用,上世纪末最后几年,我国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增长速度开始下降,增长率从1994年的41.5%,一直下滑到1998年、1999年、2000年的15.4%、11.6%、7.9%。同时,新增储蓄存款的增长速度开始出现负值。
经过1999年下半年和2000年明显分流之后,2001年居民储蓄分流减缓,储蓄存款增长速度重新加快,于2003年9月突破10万亿元大关。其后不到两年,便连续迈过4个万亿元门槛,并于2005年底超过14万亿元。其间,有关十余亿元储蓄存款“沉睡银行”的话题屡见报端。
2006年以来,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繁荣,虽然居民储蓄存款在当年2月份、12月份分别突破15万亿和16万亿元大关,但“储蓄搬家”现象也日益突出,储蓄存款这一昔日的“笼中老虎”跳出银行,进入股市。
中国人民银行今年5月底发布的《2006年中国区域金融运行报告》披露,北京市居民储蓄自2006年2月份以来,增速连续10个月出现回落。央行上海总部日前也发布消息称,上海中资银行人民币储蓄在今年5月份创下8年来单月最大跌幅。
在这一趋势下,我国居民储蓄在今年2月份突破17万亿元之后,4、5月份随即出现连续两个月缩减的局面,两个月内净减4458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