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通讯员 叶俊峰
本报记者 叶玉跃
本报讯 “浙版新交法”实施一周年,交通事故救助基金却遭遇难产,一些交通事故重伤者迟迟得不到救助(详见本报6月11日相关报道)。报道引起了读者的关注。这两天,不少读者来电询问救助基金是否有进展。
昨天,记者从有关方面了解到,杭州市政府部门已正式投入1000万元,作为杭州市交通事故救助基金的启动资金。目前,杭州交警部门有关救助基金的方案已基本准备就绪,正在送市政府审批过程当中。
因为重大事故受害,得不到相应的赔偿款,一些事故受害方纷纷收集证据,准备通过向法院起诉的方式,争取自己的权益。
但是,据记者了解,目前,即便受害方起诉成功,得到的赔偿仍很有限,对于伤者巨额的医药费来说仍是杯水车薪。眼下,也许只有救助基金的出台,才是一笔真正的“救命钱”,可以救急需者于水火之中。
本报有关救助基金的报道也引起了杭州交警部门的关注,昨天,交警部门告诉记者,前段时间,他们刚刚带队去全国唯一率先推出交通事故救助基金的广东惠州考察。此行收获不小。
“我们去惠州后发现,目前这些救助基金的来源是多方面的,有政府投入,也有社会捐助。当然,其中很大的一块还是来自小车车牌的拍卖。”
其实,为了保证“救命钱”能尽快落实到位,全国许多地方已纷纷设立道路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广东惠州市最早建立道路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而且出台了管理暂行办法。在金华市,小车想挂上“888”、“168”之类特殊号牌,必须通过公开拍卖有偿使用,决不允许私下交易,金华市目前已把这笔钱全部纳入财政专户,用于设立交通救助基金等。
杭州交警部门已多次修改有关救助基金的方案,正在送杭州市政府审批。如果一切顺利的话,杭州有望在8月份正式启动救助基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