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通讯员 王晏 何加成
本报驻台州记者 何昉堃
本报讯 “童阿姨,向您问个好。这几天这里的蔬菜很便宜,一毛钱一斤,钱够花了,生活挺好……”童米青的手机里保存着这么一则短信。短信是前几天巧巧(化名)发来的,她现在在佳木斯大学就读,每隔一段时间,她都会给帮助她和弟弟的好心村民发短信汇报学习和生活情况。
一边读书一边做工
童米青住在温岭横峰街道西洋村,她是巧巧姐弟俩的邻居,看着两个孩子长大。
童米青说,姐弟俩的母亲因为患间歇性的精神疾病,生活不能自理,之前一家人的生活都是父亲一个人支撑着。2003年,姐弟俩的父亲也因病去世,一家人顿时陷入了困境。但顽强的姐弟俩并没有向命运屈服,一边读书,一边靠种地、做家教、帮忙做点小手工艺品继续支撑着学业和一家人的生活。
“苦是苦,但姐弟俩很要强,读书很上进,学习成绩挺不错的,尤其是弟弟。”说起姐弟俩,童米青就像说自己的孩子一样。“姐姐现在考上了佳木斯大学研究生;弟弟在浙江大学,读的是7年本连硕。”
开学前存折里只有2元钱
做小手工艺品的收入毕竟微薄,维持日常生活开销已是捉襟见肘,要支付大学的学费几乎是不可能的。在童米青记忆中,有件事情一直让她印象深刻。
那是在2005年8月临近开学前的一天,弟弟给姐姐打了一个电话请姐姐帮忙想办法。原来弟弟的存折上只剩下了2元钱,而后天学校就要交学费了。姐姐巧巧接到电话就马不停蹄地开始筹钱。
“那天她来我家找我借钱,我没理由不帮帮她,可我家的情况也不是很好,只能尽尽心。”童米青当即拿了1000元给巧巧,这是家里所有的现钱。
随后,童米青又把姐弟俩的难处向村党支部副书记金法明反映,金法明夫妻俩得知此事后,决定资助姐弟俩,他们为弟弟付清了学费,帮姐弟俩暂时度过了难关。
资助的人越来越多
有了第一次资助,金法明夫妻俩对姐弟的关心就逐渐多了起来。金法明经常要到杭州出差,每次到杭州,他总要到浙江大学探望一下弟弟,了解一下他学习生活的情况。
姐弟俩的遭遇渐渐在村民中传开。2006年开学前夕,村民金巧云和朋友闲谈中得知了姐弟俩的事,十分感动。金巧云在当地开一家托运公司,他动员西洋村白墙里一带的村民和部分托运站的业主们捐款,他带头捐了2200元。
几天的时间里,十几位村民和业主就捐了3万多元钱。同时,横峰街道和西洋村两委也拿出6000元钱捐助姐弟俩。“姐弟俩读硕士的学费应该不成问题了,如果还能往上读,我们还会继续支持。”金巧云说。
靠着村民资助,姐弟俩安心学业,品学兼优。前天晚上,记者联系了远在佳木斯的姐姐。电话里,巧巧对村民的帮助感激不尽。巧巧说她明年就可以毕业,而弟弟假期去当家教也可以赚够一个学期的生活费。她还请所有帮助过他们的好心人放心,他们会珍惜目前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尽自己最大的力量回报社会,回报大家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