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B0008版:人文·文娱新闻
3  4  
PDF 版
· 平和点,悠着点,
我们每个人都被自己打得好惨
· 音乐节论坛
在有代沟的掌声中结束
· 风云新人们的“小算盘”都不一样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7年6月18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大学生对四五十岁还谈校园音乐的男人们不服气
音乐节论坛
在有代沟的掌声中结束

  本报北京专电 昨日在清华大学召开的浙江卫视2007大学生音乐节校园音乐论坛充分显示了代沟的巨大性:先是众多嘉宾“高高在上”地对今天的校园音乐表现出或多或少的失望,随后大学生和记者进行“反击”,认为自己的作品不错,选择更没错。

  昨日的论坛请来了高晓松、金兆钧、许晓峰、张鸣、王小峰、曾子航、谭飞等来自各界名人,还请来了喜爱音乐的大学生和众多记者。主办方试图就此次大学生音乐节及“第三次校园音乐浪潮”能否出现进行一次激烈的讨论,而在7月8日,浙江卫视2007大学生音乐节纪念恢复高考30年两岸校园歌曲经典演唱会将在北京大学百年纪念讲堂举行,届时观众将听到罗大佑、李宗盛、齐豫、老狼等人的歌声。

  论坛的上半场无疑是属于高晓松的。1994年的“第二次校园民谣浪潮”出现了《同桌的你》、《睡在我上铺的兄弟》等经典校园歌曲,高晓松说自己那时候还是一颗“螺丝钉”,但没想到这颗“螺丝钉”也能分泌荷尔蒙,“而在此之前的歌曲要不是歌颂“大机器”的,要不是讥讽“大机器”的,就是没人写过‘螺丝钉’。” 他颇自豪地说,他们那个时候大学生唱歌是为了荷尔蒙,而与唱片工业无关。

  一名北大学生站了起来,他先是举了罗大佑、李宗盛这两人,说“这两人的歌曲里面有一种精神,但1994年那次‘校园民谣浪潮’似乎没有什么核心的精神”,高晓松似乎对“精神”这个词很烦,他先是声明“我们主要是写歌的,‘浪潮’是社会上的影响力”,随后开始解构“精神”这个词,“写歌这东西光靠精神是不行的,还得靠手艺。当时产生了大量摇滚乐,到后来不是都没了吗?所以光有精神是不行的,还得有手艺。当时有的艺人,虽然没有精神,但写了一点人的东西。”

  有记者问他如何看待此次大学生音乐节提出的“第三次校园音乐浪潮”这一概念,高晓松轻轻避过:“那是唱片工业和媒体的事,我只有写好我的歌就行了。”

  寡言的资深媒介人王小峰说,“校园音乐从一开始的忧国忧民,到后来的风花雪月,再到后来既不忧国也不风花。我不知道,不知道他们在想些什么?”他还说,他没看到反映今天校园生活的校园音乐作品。而前段时间因为“辞职风波”而名声大振的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张鸣在发言的时候说,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主办方要请他来参加这个论坛。随后他讲了一段对今天教育体制的看法,并对今天高校内的一些现象表示了失望。

  不过一名女记者的发言打破了这种一边倒的局面。她拿起话筒问台上那些刚才还在发表不满的嘉宾:“今天一群有年龄代沟的人在这里讨论与自己年龄不相符的校园音乐,但那些大学生为什么没有发言的机会呢?”她的话博得了众人特别是在场大学生的一阵掌声。她说“周杰伦的歌曲就是好听”,并坚持认为:“如果内地音乐界拿不出好东西来叫我们怎么夸你们呢?”这名女记者的话让众人有点尴尬,却一下子改变了论坛的气氛。在随后的提问中,一名北大学生发表了自己的疑问:你们都是些四、五十岁的男人,却凭着自己的语境和主观感受谈大学生的音乐。他还对论坛的主题“寻找失落的旋律”发出了疑问,认为这不是从今天的大学生的角度出发的,而是从上一代人的角度出发的。

  又是一阵热烈的掌声。——这就是两代人之间的代沟。

  本报记者 裴建林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钱江晚报 人文·文娱新闻 B0008 音乐节论坛
在有代沟的掌声中结束
2007-6-18 48257178002CE173482572FD004354D1 2